三国演义有典故的成语和成语的典故

《三国演义》不仅展现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卓绝的军事和政治谋略,摇曳多姿的人物风采,而且“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其中有不少广为流传的成语典故.三顾茅庐 东汉末年,诸葛亮躬耕南阳,刘备为了敦请他辅佐自己打江山,求贤心切,三次拜访隐居在隆中草屋里的卧龙诸葛孔明.后用次典故表示帝王对臣下的知遇,也比喻...
三国演义有典故的成语和成语的典故
《三国演义》不仅展现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卓绝的军事和政治谋略,摇曳多姿的人物风采,而且“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其中有不少广为流传的成语典故.
三顾茅庐 东汉末年,诸葛亮躬耕南阳,刘备为了敦请他辅佐自己打江山,求贤心切,三次拜访隐居在隆中草屋里的卧龙诸葛孔明.后用次典故表示帝王对臣下的知遇,也比喻诚心诚意的邀请或访问.
初出茅庐 诸葛亮看到天下战乱不息,百姓苦难深重,答应出山,就和刘备同回新野.此时,曹操派大军攻陷了刘表次子驻守的荆州,又来攻打刘备.刘备兵单将寡,形势危急,诸葛亮设计在博望坡伏兵,以火攻使曹军惨败.当时人们以诗赞颂诸葛亮:“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谈笑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后称初次出来做事为初出茅庐,或用以比喻刚步入社会,在工作和处事方面欠缺经验.
舌战群雄 曹操大军沿江结寨,准备并吞江东.东吴君臣惊疑忧惧,是和是战难以定夺.诸葛亮运用谋略,与东吴群臣纵论天下大事,巧舌辩驳,说服他们和孙权要与刘备联合抗曹.才有后来的赤壁之战.此成语原指与众多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指与很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锦囊妙计 孙权用公瑾之计,引刘备入东吴招亲,要挟刘备交还荆州.诸葛亮在他临行前交给赵云三个用锦做成的袋子,吩咐说:“内封三条神妙计策,到时依次打开行事.”赵云和刘备、孙乾率五百军士到南许,依锦囊妙计破了公瑾计策,娶了孙权之妹孙尚香逃回荆州.让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这成语是比喻及时解救危急的好办法.
羽扇纶巾 诸葛亮积劳成疾,临终与众将诀别,并安排了军国大事.他死后虽秘不发丧,但司马懿见蜀兵后 退已知真相,故催军速追.突然五丈原上炮响旗飘,诸葛亮端坐四轮车出现,他羽扇纶巾.魏军见诸葛亮尚在,弃甲逃命,溃不成军.两日后,司马懿方知车上是木人.此成语形容诸葛亮的装束,也形容谋士镇定自若的潇洒风度.
鼎足三分 赤壁一战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魏、蜀、五三方激烈斗争,最后却“权归司马”结束了三国纷争局面.所以,《三国演义》的结尾两句是:“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射是以鼎的三足比喻三方分立相持的局面.
在《三国演义》里,还有“过五关斩六将”、“乌合之众”、“缓兵之计”、“死心塌地”、“虚张声势”、“步步为营”等成语,就不多说了.2016-12-16
球球词典 阅读 2 次 更新于 2025-07-07 02:12:05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1、割须弃袍 割须弃袍,拼音是gē xū qì páo,意思是形容战败落魄狼狈的样子。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八回:操在乱军中,只听得西凉军大叫:“穿红袍的是曹操!”操就马上急脱下红袍。又听得大叫:“长髯者是曹操!”操惊慌,掣所佩刀断其髯。意思是:曹操身在乱军志宏,听见西凉军...

  • 1. 三国演义四字成语故事50字 退避三舍:晋献公之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款待他,许诺如晋楚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后重耳重回晋国执政,晋国与楚国交战,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初出茅庐:诸葛亮答应刘备出山,设计在博望坡伏兵,以火攻使曹军惨败。后称初次出来做事为初出茅庐,比喻刚步入社...

  •  盛夏i2l 三国演义经典成语故事20个

    出自:《裴松之注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第六》引《云别传》: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作乐饮宴至暝,军中号云为虎威将军。 12、才高八斗。 这个成语,与三国人物有关,与三国事件无关,一个有...

  •  上海贡苒网络 问:问一问谁有关于三国演义的成语和这个成语的故事

    桃园结义 刘备、关羽和张飞在涿郡张飞庄后的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结为异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这一故事广为流传,成为兄弟情深的象征。草船借箭 周瑜提出让诸葛亮在10日之内赶制10万枝箭的要求,诸葛亮却出人意外地说:“操军即日将至,若候10日...

  •  湖北倍领科技 关于三国演义中的成语故事三国演义中有哪些成语故事

    1、三顾茅庐: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