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疾”的出处来自于《孟子·梁惠王上》。 这一表述来源于孟子与梁惠王(即魏惠王)的一段对话。在这段对话中,梁惠王向孟子诉说自己治理国家的用心良苦,但却未能使百姓增加,因此感到困惑。孟子借机阐述了仁政的重要性,并指出梁惠王的问题在于其政策虽有努力,但并未真正从人民的利益出发。...
出自《孟子 梁惠王下》寡人之疾典故原文: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对曰:昔者,太王好色,爱厥妃,诗云: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寡人之疾典故译文:宣王说:“我有个毛病,我喜爱女色。”...
「寡人之疾」历史典故指的是中国历史上汉朝时期的一个故事。汉朝刘彻(汉成帝)时,他说自己患有一种奇怪的疾病,只有一种药物能够治愈,但他不告诉别人具体是什么药物。于是,他派遣使者四处寻找这种药物,但是使者都无功而返。这个故事的寓意是指领导者要有正确的判断力和善于沟通的能力,不能依赖于他...
在古代,"寡人之疾"这一词汇意味着君主自述的一种个人问题或缺点。这里的"寡人"特指君主,"疾"则代表病痛或不足。这个典故源自《孟子·梁惠王下》的一段对话。齐宣王在雪宫与孟子交谈时,探讨了贤者是否能享受世俗的快乐。孟子认为,作为统治者,如果不能与人民共享快乐,或者不能关心人民的忧虑,就...
齐桓公患有严重的寡人之疾(好色),其三位夫人王姬、徐姬、蔡姬,皆无子。又宠幸六位姬妾,礼数皆如同夫人,而此六位姬妾各生一子,分别为公子无亏、公子元、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商人、公子雍。其余妾媵,虽多亦有子,但地位却不能与这六位相比。而这六位公子中,除了公子雍出身微贱,安分守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