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来源:在《鲁定公八年》的原文中,描述了晋师将在鄟泽与卫侯结盟的场景。其中提到,卫人请求主持割牛耳取血的仪式,这显示了他们在盟会中的重要地位。典故含义:在古代诸侯举行的盟会中,为了订立盟约,每个人都会尝一点儿牲血以示诚意。而主持盟会的人会亲手割牛耳取血,并饮或以血涂抹在嘴唇...
典故来源:在《鲁定公八年》的记载中,晋国的军队打算与卫国国君在鄟泽结盟。在结盟的仪式上,有一个重要的环节是由主持盟会的人亲手割牛耳取血,以示诚意。因此,“执牛耳”一词便由此而来。含义:在古代诸侯举行盟会时,“执牛耳”象征着做盟主,即主持盟会的人。因为这个人亲手割牛耳取血,并...
《春秋·左传·鲁定公八年》中亦有类似记载,晋师准备与卫侯盟约于鄟泽,赵简子故意强迫卫侯执牛耳,欲摧辱卫侯。然而,王孙贾指出盟誓需以信为本,劝卫侯不应违背礼制。这反映了当时盟约仪式的繁复与重要性,以及对礼仪的尊重。在《左传·鲁哀公十七年》中,公会齐侯盟于蒙,孟武伯询问谁应执牛耳。
“执牛耳”这一成语源自《春秋左氏传》中的《鲁定公八年》。故事讲述了晋国军队在鄟泽与卫侯结盟的情境。当时,晋师准备与卫侯结盟,赵简子问谁能够担任盟约的见证人。涉佗、成何二人自告奋勇。当卫人请求执牛耳(即主持割牛耳取血的仪式)时,成何表示,卫国是我们的友好国家,不应被视为诸侯对待。
执牛耳的典故由来是古代诸侯订立盟约时的一种仪式。具体解释如下:盟约仪式:在古代,诸侯之间为了表示诚意和结盟,会举行“歃血为盟”的仪式。这一仪式中,割牛耳并盛血于敦中是重要的环节,象征着盟约的庄严和神圣。执牛耳者的身份:在盟约仪式中,通常由次盟国的代表拿着盛有牛耳朵的盘子,这被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