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木的典故

“桑枝得药”、“桑林祷雨”、“桑枢瓮牖”、“桑弧蓬矢”这些与桑树有关的历史典故,联起清代谢重辉的诗句:“我昔闻诸葛,园林遍种桑。吾宅才五亩,墙下亦成行。不爱葚子垂,爱此远枝杨。沈阴白夕佳,常在吾庐旁。”植株桑树,其果益身,其叶遮阴,其皮入药,真是多有实惠呢。
桑木的典故
  纵观历史,桑树因桑蚕而成为重要的经济树。蚕,是一种吃桑叶的灰白色昆虫,眠四次蜕皮长大,吐丝做茧。蚕茧缫丝,就成了纺织丝调的原材料。中国当之无愧是丝绸的故乡,因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从河南荥阳青台村、浙江湖州钱山漾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丝织物来推断,中国丝绸至少有5000年历史了。汉语中的桑田,原指北魏至北周实行均田制,分给男子种植树木的田地。男子初受田时,给桑田20亩,规定至少种桑树50株,枣树5株,榆树3株。可见当时植桑栽榆,是为法定。

  《陌上桑》为汉代乐府中的名篇。诗中那位令行者下担捋髭须,少年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的美女罗敷,就是因为喜养桑蚕,才来城南隅陌上采桑叶的。《采桑度》为南朝乐府商曲辞西曲七首组歌中的第五首:“春时采桑时,林下与欢俱。养蚕不满百,那得罗秀襦。”言简意赅、情真辞切的诗句,表达了贫家养蚕女对“欢”的钟情和不够作嫁衣的忧虑。《采桑女》为唐代唐彦谦的诗作名篇:“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侵晨采桑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悉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诗以动作描写和心理刻画相结合,先“画龙”后“点晴”,反映出采桑女在苛捐杂税压榨下遭遇的痛苦。上述三位采桑女,有喜有忧有愁。尽管人物背景各不相同,却以侧面真实反映出,数千年前桑树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密不可分。

  中国的丝绸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商周时代,就已织出较为精细的染色提花丝织品,经秦、汉、晋、唐、宋、元、明、清各个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丝绸文化渐而丰富。西汉以后,我国大量的丝和丝织品经甘肃、新疆,越过葱岭,运往西亚和欧洲各国。后来,人们称这条古代横贯亚洲的交通道路为丝绸之路,也简称丝路。在我看来,这丝绸之路也是万千个采桑女,用青青的桑叶铺就。随手拈来古诗句,就是绝好的佐证:“莺啼幼妇懒,蚕出小姑忙”;“丁男放犊草间嬉,少妇看蚕不画眉”;“渔夫晚唱烟生浦,桑妇迟归月满筐”;“青裙老姥遥相语,今岁春寒蚕无眠”,从忙蚕的小姑到看蚕的少妇,从戴月迟归的采桑女到遥语春蚕老妇人,无不是在为丝绸之路一把桑叶一把汗水的辛勤劳碌着。

  人们用“桑梓”借指故乡,知晓此典出之西周末。周幽王宠信褒姒,废申后,驱逐太子宜臼。流离失所的宜臼思念父母,以桑树梓树喻父母起兴作诗,见《诗•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不属于毛,不罹于里。”言说对故乡的桑树和梓树肃然起敬,我日里夜里瞻仰父亲,依恋母亲,谁不连属父母的毛发,谁不系于父母的骨肉啊。晋代的陆机在《百年歌》之八中有句诗:“辞官致禄归桑梓,安居驷马入旧里。”或许从此以后,人们才把桑梓并列来借指为故乡的吧?

  以往人们择水而居,植桑取果、饲蚕,桑树自然成为村寨景色。白居易在《春村》中这样描绘:“二月村园暖,桑间戴胜飞。农夫舂旧谷,蚕妾捣新衣。”杜牧在《秋晚怀茅山石涵村舍》中这样写景:“十亩山田近石涵,村居风俗旧曾谙。帘前白艾惊春燕,篱上青桑待晚蚕。”苏轼在《山村》中这样叙述:“桑枝碍竹路,瓜蔓网疏篱。牧去牛将犊,人来犬护儿。”汪绎在《田家乐》中这样吟咏:“短篱矮屋板桥西,十亩桑阴接稻畦。满眼儿孙满檐日,饭香时节午鸡啼。”村园、农夫、山田、疏篱、牧牛、板桥、戴胜、春燕、犬吠、鸡啼,再有桑阴绕庐,闭上眼睛想象,这该是多么美妙的一幅水墨村居图啊。

  以桑为地名,古来有之。桑中,春秋时卫地,在河南淇县境内。《诗经》中,有一首以此地名为篇名的诗,为男女幽会之恋歌。“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官,送我乎淇之上矣”,在诗中反复吟咏,一唱三叹。说有个叫孟姜的美艳女子在桑中等我,约我到上官,送别我在淇水之上。后来人们便以“桑中之喜”、“桑中之约”为男女幽会之典故。桑间,地名,春秋时卫国濮水之上。其地幽僻隐阻,便于男女聚会,讴歌相感。《汉书•地理志下》称: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会,声色生焉,故俗称郑卫之音。后以“桑间之音”、“桑间濮上”,借指亡国之音、靡靡之音。桑园,地名,位于河北吴桥县境内,现为吴桥县城。吴桥老城由于交通不便,已舍弃为镇。闻名全国的旅游景点“吴桥杂技大世界”,就建在桑园以西的高速公路旁。

  【成语】:柳树上着刀,桑树上出血
  【解释】:比喻代人受过。

  饱经沧桑 渤澥桑田 沧海桑田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遁迹桑门 恭敬桑梓 海桑陵谷 海水桑田 鸡犬桑麻 景入桑榆 敬恭桑梓 陵谷沧桑 暮景桑榆 盘石桑苞 人世沧桑 日薄桑榆 桑弧蒿矢 桑弧蓬矢 桑户桊枢 桑户蓬枢

  “桑枝得药”、“桑林祷雨”、“桑枢瓮牖”、“桑弧蓬矢”这些与桑树有关的历史典故,联起清代谢重辉的诗句:“我昔闻诸葛,园林遍种桑。吾宅才五亩,墙下亦成行。不爱葚子垂,爱此远枝杨。沈阴白夕佳,常在吾庐旁。”植株桑树,其果益身,其叶遮阴,其皮入药,真是多有实惠呢。2010-08-16
球球词典 阅读 2 次 更新于 2025-07-07 19:19:32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桑枝得药”、“桑林祷雨”、“桑枢瓮牖”、“桑弧蓬矢”这些与桑树有关的历史典故,联起清代谢重辉的诗句:“我昔闻诸葛,园林遍种桑。吾宅才五亩,墙下亦成行。不爱葚子垂,爱此远枝杨。沈阴白夕佳,常在吾庐旁。”植株桑树,其果益身,其叶遮阴,其皮入药,真是多有实惠呢。

  •  湖北倍领科技 桑户棬枢的意思是什么

    在古代,用桑木作为门,木条作为门轴,形容生活极其简朴,家境贫寒。这一典故出自《战国策·秦策一》,描述了苏秦这位学者出身贫寒,生活条件艰苦。苏秦,战国时期著名纵横家,出身于一个简陋的家中。他的住所仅以桑木为门,门轴用木条制成,这样的描述反映了他当时的生活状况。苏秦的贫困并没有阻碍他追求...

  •  湖北倍领科技 与桑有关的成语典故

    在古代,男儿出生时,家人会用桑木制作弓,用蓬草制作箭,让孩子射向天地四方,象征着孩子未来将有四方之志。这一习俗不仅表达了家长对孩子未来的期望,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教育和品德培养的重视。“沧海桑田”这一成语则形象地描述了世事变迁的巨大。出自晋代葛洪所著《神仙传·麻姑》,麻姑讲述了一个关...

  •  武汉誉祥科技 原宪桑枢——古代名士的清廉象征

    “原宪桑枢”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典故,指的是春秋时期鲁国名士原宪以桑木为门轴的生活状态,象征着他的清贫和廉洁。原宪,又名原思,是孔子的弟子之一,以其品德高尚和生活简朴著称。本文将探讨“原宪桑枢”的典故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原宪生活在春秋末期,他不仅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也是一位崇...

  •  湖北倍领科技 桑枢的意思是什么

    清黄宗羲在《吴处士墓碣铭》中则进一步阐述,吴处士在贫寒的环境中奋发图强,即便门轴用的是桑木,也急人所急,表现出一种不平凡的精神。这些描述共同传达了一个信息,即即使生活条件简陋,但只要精神世界充实,依然能够保持高尚的品格和精神追求。在古代文人的眼中,桑枢不仅是一种物质生活的象征,更是...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