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典故:许汜去不知谁的家然后那个人不让他睡大床之后他向刘备投诉,然后被刘备骂了说他国家在沉浮之际他只知道享乐。这两个典故就用了反衬的手法,表明作者不认同他们的行为,而也表明了他自己要为国尽力的决心。第三个典故:恒温的典故,(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个典故...
这时作者南归已八年、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任了一介小官,一次,他登上建康的赏心亭,极目远望祖国的山川风物,百感交集,更加痛惜自己满怀壮志而老大无成,于是写下一首《水龙吟》词。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原文及翻译赏析2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1.建康:今江苏南京。 2.赏心亭:《景定建康志》:“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3.遥岑:岑,音cén。远山。 4.玉簪螺髻:簪,音zān;髻,音jì。玉簪、螺髻:玉做的簪子,像海螺形状的发髻,这里比喻高矮和形状各不相同的山岭。 5.断鸿:失群的孤雁。 6.吴钩:唐·李贺《南园》:...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辛弃疾的一首抒情佳作,词人以登高远眺为引子,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抒发游子之愁、借用历史典故以及结尾的深情呼唤,充分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山河的热爱、壮志难酬的悲愤以及对知音难觅的无奈与感慨。整首词情感深沉、意境开阔,是辛弃疾豪放词风的代表作之一。(辛弃疾画像)这幅画像...
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如下:一、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上片写景,寓情于景:开篇“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描绘了江南清秋的辽阔景象,但在这无边的秋色中,也暗含着词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迷茫。随后的“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将远山比作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