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然未勒归无计”使用的典故是?

文章中的"燕然未勒归无计"这句话,引用了中国古代历史的一则典故。这个典故源于《后汉书·窦融列传》的一段记载。在东汉时期,名将窦宪带领军队成功击败了匈奴,他们一路追击,直至抵达燕然山。在那儿,他们刻石立碑,记下了这场辉煌的胜利,象征着他们的功绩。"勒石燕然"因此成为了记载战功、表达志向的...
“燕然未勒归无计”使用的典故是?
文章中的"燕然未勒归无计"这句话,引用了中国古代历史的一则典故。这个典故源于《后汉书·窦融列传》的一段记载。在东汉时期,名将窦宪带领军队成功击败了匈奴,他们一路追击,直至抵达燕然山。在那儿,他们刻石立碑,记下了这场辉煌的胜利,象征着他们的功绩。"勒石燕然"因此成为了记载战功、表达志向的代名词,而"未勒"则表达了壮志未酬,功业未竟的意思。当人们引用这个典故时,往往寓意着自己还在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尚未达到预期的成就。

这个典故以其深远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象征意义,被广泛用于文学作品中,表达出对胜利的渴望、对使命的坚守以及对未来的期待。"燕然未勒"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现实的反思,以及对未来挑战的坚定决心。通过这一典故,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坚韧不拔的斗志和高尚的追求。2024-07-24
球球词典 阅读 2 次 更新于 2025-07-07 13:50:29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妖感肉灵10 “燕然未勒归无计”使用的典故是?

    燕然勒石。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据中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译文:东汉窦宪大将军带领着士兵们攻打匈奴,深入腹地千余里,登上了燕然山,在山上留下来字,胜利凯旋。

  •  翡希信息咨询 燕然未勒归无计中的典故是什么

    “燕然未勒归无计”中的典故引用了窦宪的故事。具体来说:典故来源: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时期,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典故含义:在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燕然未勒归无计”意指眼下外患未平,功不成名不就,不能半途而废,表达了诗人因国事未了...

  •  文暄生活科普 燕然未勒归无计中的典故是什么 燕然未勒归无计运用什么典故

    1、引用了窦宪的典故。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汉和帝永元元年(89),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2、这句话出自北宋诗人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原文如下: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

  • 这一句中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燕然是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

  •  宸辰游艺策划 燕然未勒归无计运用什么典故

    引用了窦宪的典故。窦宪北击匈奴,在极北的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上勒铭纪念。但他无法想象自己创造了怎样的历史,事实上,他引起了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民族大迁徙。北匈奴的远走在北方草原上造成了巨大的权力真空,不久东胡的鲜卑族便乘虚而入,成为草原的新主人,在鲜卑的压力下,南匈奴等胡族...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