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哪里的典故

燕然未勒归无计,化用了勒石燕然的典故,表达了作者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的乡关之思,含蓄地表达了对朝廷对外政策的不满,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的情怀。典故出处:据《后汉书 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全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
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哪里的典故
燕然未勒归无计,化用了勒石燕然的典故,表达了作者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的乡关之思,含蓄地表达了对朝廷对外政策的不满,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的情怀。
典故出处:据《后汉书 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全文: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翻译:
眼看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风光自然大不相同。头顶的大雁又飞回南方衡阳去了,一点也没有停留意思。此情此景,不禁又勾起戍边人思乡的情绪。黄昏时分,军中号角催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我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可是,眼下外患未平,功不成名不就,又怎能半途而废。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军营里早已结满寒霜。夜深了,我还不能安睡,为操持军计,我的须发都变白了。戍边人思念亲人,也久久难以成眠,多少次梦里流下眼泪。

扩展资料:
《渔家傲·秋思》是北宋词人范仲淹创作的一首词。词人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在上片描摹出了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词的下片则抒发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
将军或者说词人通宵不眠,发为之白的原因,很明显是“燕然未勒归无计”造成的,征夫落泪也是出于同样原因。他们和将军的思想感情是一致的:既希望取得伟大胜利,而战局长期没有进展,又难免思念家乡,妻子儿女魂牵梦绕。
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他们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将军与征夫的矛盾情绪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委婉地传达出来,情调苍凉而悲壮,和婉约词的风格完全不同。
2023-01-03
球球词典 阅读 2 次 更新于 2025-07-07 08:39:47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宜美生活妙招 燕然未勒归无计典故赏析(勒石燕然的典故意义)

    “燕然未勒归无计”中的“燕然”指的是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而“勒”则是指刻石记功。这个典故源自东汉时期窦宪北伐匈奴,大破敌军后,在燕然山刻石记功的历史事件。它象征着军事上的巨大胜利和将士们的赫赫战功。在词中的意义:在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

  •  宜美生活妙招 燕然未勒归无计典故(勒石燕然的典故意义)

    勒石燕然的典故意义在于表达边塞将士建功立业的壮志与未竟之业的感慨。1. 典故来源:勒石燕然,源自东汉窦宪北伐匈奴的历史事件。窦宪大败匈奴后,在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刻石纪功,彰显汉朝的威德与战功。2. 文学表达:在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借用了勒...

  •  翡希信息咨询 “燕然未勒归无计”中的典故是什么?

    “燕然未勒归无计”中的典故是燕然山铭功。以下是关于这一典故的详细解释:一、典故背景 典故源于东汉时期,车骑将军窦宪率领大军征伐匈奴,在燕然山取得决定性胜利。为了纪念这一伟大胜利,窦宪在燕然山上刻石记功,史称“燕然山铭功”。二、文学含义 “燕然未勒”指的是虽然战争取得了重大胜利,但尚...

  • 文章中的"燕然未勒归无计"源自《后汉书·窦宪传》中的典故,该典故讲述了汉和帝永元元年,东汉将领窦宪追击北匈奴,到达燕然山(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后刻石记功的故事。这句词在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被引用,表达出边塞将士们功业未竟、思乡而不得归的复杂情感。整首词描绘了边塞的荒凉景...

  •  海南加宸 “燕然未勒归无计”使用的典故是?

    典故中的“燕然”指的是燕然山,古代边塞之地。“未勒归无计”则源于古代军队在燕然山征战胜利后,会将功勋刻写在燕然山上。这里所表达的“未勒归无计”意味着战争尚未结束,胜利的成果尚未铭刻,因此无法计划归乡。典故反映了古代将士的壮志凌云和保家卫国的决心。他们...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