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醍醐灌顶”的典故源于佛教,指的是用纯酥油浇到头上,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3. 关于“醍”字,在430年前明朝时成书的《本草纲目》中,记载了猪乳能治小儿惊癫、抽风;狗乳能治夜盲症;羊乳的功能是“甘温无毒、补寒冷虚乏、...
自唐以后,"醍醐"这一词汇不仅形象地描绘佛教徒修行成佛的渐进过程,象征佛教教义在争论与提升中的演变,如《大涅槃》中的描述。它从“十二部经”出发,逐步发展为“般若波罗蜜”直至“大涅槃”,犹如佛教经典中的精华。各宗派甚至以“醍醐”自居,以彰显其教义的至高地位,如《法华玄文》所示,连寺庙...
醍醐灌顶这一成语,最早见于唐代顾况的《行路难》诗:“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这里用以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后,能极大启发思维,带来清凉舒适之感。2. 醍醐灌顶的佛教背景 在佛教中,“醍醐灌顶”被用来形容最高级的教义,如“无上法味”、“大涅槃”和“佛性”。而“灌顶”原本是古印...
醍醐灌顶,最早出自于唐《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醍醐:从牛乳提炼出的纯酥油指用纯酥油浇到头上。最初佛家以此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后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彻底醒悟。也形容清凉舒适。主谓式结构,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一、成语典故 醍醐是上乘的乳制品经...
关于醍醐灌顶的成语典故,最早可见于《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令问维摩,闻名之如露入心,共语似醍醐灌顶。”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聆听智慧言语后,内心如被甘露滋润般的清凉与舒畅。唐代诗人顾况在《行路难》中也有提及:“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进一步强调了醍醐灌顶的神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