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唐以后,"醍醐"这一词汇不仅形象地描绘佛教徒修行成佛的渐进过程,象征佛教教义在争论与提升中的演变,如《大涅槃》中的描述。它从“十二部经”出发,逐步发展为“般若波罗蜜”直至“大涅槃”,犹如佛教经典中的精华。各宗派甚至以“醍醐”自居,以彰显其教义的至高地位,如《法华玄文》所示,连寺庙...
4. “醍醐灌顶”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唐代的《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它原指用纯酥油浇到头上,佛家以此比喻灌输智慧,使人瞬间觉悟。5. 后来,这个成语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彻底醒悟。也形容一种清凉舒适的感觉。如今,“醍醐灌顶”已不仅限于宗教领域,广泛用于形容能让人瞬间领...
醍醐灌顶的历史典故主要与佛教相关,具体解释如下:佛教修行象征:在佛教中,“醍醐”象征着佛教教义的精华,是修行成佛过程中的重要象征。它代表了从“十二部经”到“般若波罗蜜”直至“大涅槃”的渐进过程,体现了佛教教义在争论与提升中的演变。教派地位彰显:各佛教宗派常以“醍醐”自居,以此彰显其教义...
2. “醍醐灌顶”的典故源于佛教,指的是用纯酥油浇到头上,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3. 关于“醍”字,在430年前明朝时成书的《本草纲目》中,记载了猪乳能治小儿惊癫、抽风;狗乳能治夜盲症;羊乳的功能是“甘温无毒、补寒冷虚乏、...
唐·顾况《行路难》:诗句“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表达了醍醐灌顶能带来清凉和醒悟的意象。《敦煌变文集·庐山远公话》:文中描述“相公闻语,由于甘露入心,夫人闻之,也似醍醐灌顶”,进一步强调了醍醐灌顶在启发人心方面的作用。元·王祯《农书》:在描述某种食物的美味时,用“醍醐灌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