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子规啼血典出《史书·蜀王本纪》,言望帝禅位后化为杜鹃鸟,至春则啼,滴血则为杜鹃花,其声声啼叫是对恋人的呼唤,常用以形容哀痛之极,另传说古代蜀国王杜宇死后变为一只杜鹃鸟,每年春季,杜鹃鸟叫唤人们,啼得流出了血染红了漫山的杜鹃花,这便是成语子规啼...
李白在《宣城见杜鹃花》中写道:“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诗句中,杜鹃鸟的啼叫唤起了诗人对远方故乡的深深思念,杜鹃鸟的啼叫和杜鹃花的美丽,象征着春天的来临,也象征着对逝去亲人的哀悼。在李白的笔下,杜鹃鸟的啼叫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一种...
李白写了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首诗简单明了,感情充沛,但是四句诗中两句有异文。第一句就有两个版本。版本之一是“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是指柳絮。子规,杜鹃鸟。柳絮飘完了、杜鹃鸟啼叫都是在暮春,这句...
哀痛至极:子规啼血常被用来形容极度的哀痛和思念之情。恋人呼唤:也有说法认为,杜鹃鸟的啼叫是对其恋人的深情呼唤。相关诗词:王维《送梓州李使君》:诗中“千山响杜鹃”等句,描绘了杜鹃鸟在山中啼鸣的景象。李白《宣城见杜鹃花》:诗中“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等句,表达了诗人对杜鹃鸟...
宋代王令的《送春》中,夜半子规犹啼血,虽是春末夏初,却有春归无处的哀婉。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描绘了诗人对友人被贬的深切同情,寄托了无尽的忧虑。李白的《宣城见杜鹃花》中,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