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逸待劳的原文意思是:在战争中做好充分准备,养精蓄锐,等疲乏的敌人来犯时给以迎头痛击,含蓄讲就是以不变应万变,从而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故事典故如下: 典故背景:三国时期,刘备因关羽被杀而怒发冲冠,亲自率领七十万大军伐吴。蜀军从长江上游顺流进击,连战连胜,深入吴国腹地五六百里。孙权命...
“以逸待劳”是《三十六计》中第一套胜战计的第四计。原文: 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一柔。非常著名的案例是“陆逊胜蜀”。三国时期,刘备不顾诸葛亮的反对,带领蜀汉的千军万马长驱直入东吴境内,发誓要灭掉东吴,为关羽报仇。孙权得知消息后,几次求和不得,便派陆逊带兵前往迎战。那时东吴的大将...
以逸待劳是中国古代兵法中的一种重要策略,其原文意思是在战争中做好充分准备,养精蓄锐,等疲乏的敌人来犯时给以迎头痛击,含蓄讲就是以不变应万变,从而掌握战争的主动权。这种策略在古代战争中经常被运用,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一个著名的以逸待劳的例子,发生在三国时期。吴国杀了关羽,刘备怒...
译文 控制敌方力量发展的命脉来扼杀他,而不采取进攻的形势,这就是“损刚益柔”原理的演用。解析 这一计出自《孙子·军争篇》:“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逸...
原文阐述了军事策略中的"三十六计之以逸待劳",其核心思想在于利用敌人的疲惫和困境,不急于直接攻击,而是通过逐渐消耗敌人的力量,使其力量减弱,从而转化为我方优势。这一计策源于《易经》中的"损"卦,此卦象征着水对山的侵蚀,暗示了柔能克刚,通过柔性的防御和耐心等待,可以达到以静制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