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身成仁的典故如下:杀身成仁(拼音:shā shēn chéng rén)是一则来源于文人作品的成语,成语最早出自于春秋·孔子等《论语·卫灵公》。“杀身成仁”的原义是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后指为维护正义或崇高的理想而牺牲生命;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宾语;含褒义。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
舍身取义典故:春秋末期,大夫赵襄子杀了大夫智伯。智伯的心腹豫让发誓舍身取义要杀赵襄子,他潜入赵襄子的宅内行刺未遂。赵襄子佩服他的义气放了他。后来他把全身漆成癞子,吞下烧红的炭使声音变哑,再次去行刺未遂而自杀。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向孔子请教说:“先生,您讲的仁德、忠义都是极好的。人人相爱,以仁义待人,确实是一种美德。仁德我很想得到,但活在世界上也是我的欲望。假如仁德与生命两者发生了冲突,该怎样处理呢?” 孔子严肃地回答说:“这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凡是真正的志士仁人,都不会因为贪生怕死而损害...
成语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作者: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成语典故: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问仁德忠义与生命发生冲突怎么办?孔子说:“真正的志士仁人都不会因为贪生怕死而损害仁义,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子贡问怎样培养仁德,孔子回答必须从...
7. 舍身取义典故:春秋末期,大夫赵襄子杀了大夫智伯。智伯的心腹豫让发誓舍身取义要杀赵襄子,他潜入赵襄子的宅内行刺未遂。赵襄子佩服他的义气放了他。8. 后来他把全身漆成癞子,吞下烧红的炭使声音变哑,再次去行刺未遂而自杀。9.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杀身成仁 10.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