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的推移,“三缄其口”这一成语逐渐成为形容谨慎说话、不多言寡语的常用表达。而“缄默不语”这一说法,同样源自这一文化典故,用以形容一个人保持沉默、不轻易发表言论。在孔子所处的时代,这一理念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交往具有深远的意义。它强调了言语的力量与谨慎的重要性,提醒人们在言行之间...
意思是:这是古代一位说话极其慎重的人。大概这给孔子以极大的震动和启发,所以孔子在谆谆教诲弟子时,总是十分强调“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后来人们便以“三缄其口”比喻“慎言”了。人们常用的“缄默不语”也是由此演化而来的。
“三缄其口”这一成语的出处可追溯至中国古代典籍《孔子家语·观周》,其核心含义是强调言语需谨慎,避免因失言招致祸患。 一、典故溯源与历史背景 “三缄其口”的典故源自孔子周游列国时的见闻。据《孔子家语》记载,孔子在参观周王室的太庙时,见到一尊铜铸的人像(一说为“金人”),其人像...
孔子曾见到一个嘴上绑了三道封条、背上有“古之慎言人也”铭文的铜人,从而引发了对于修身养性和慎言的深刻思考。这一典故进一步强化了“三缄其口”作为谨慎言语象征的地位。此外,古代文人墨客也常因言语不慎而招致祸端,因此“三缄其口”也成为了他们自我保护的一种策略。现代应用:在现代社会中,“...
三缄其口的典故 三缄其口这一成语,源自《孔子家语》中的一个故事。以下是对该典故的详细阐述:在《孔子家语》的记载中,孔老夫子曾带领弟子们前往周家观礼,他们来到了供奉周家始祖的后稷庙。当一行人抵达庙门口时,一个奇特而引人注目的金人塑像映入眼帘。这个金人塑像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口上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