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拈花微笑佛教中有一个典故

"拈花微笑"也作"拈花一笑",佛教语,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宗公案(典故),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禅理有了透彻的理解,二是彼此默契、心神领会、心意相通、心心相印。形容师徒之间的默契、心灵相通。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上请佛祖释迦牟尼说法。大梵天王率众人把一朵金婆罗花献给佛祖,隆重行礼之后大家退...
如何理解拈花微笑佛教中有一个典故
"拈花微笑"也作"拈花一笑",佛教语,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宗公案(典故),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禅理有了透彻的理解,二是彼此默契、心神领会、心意相通、心心相印。形容师徒之间的默契、心灵相通。
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上请佛祖释迦牟尼说法。大梵天王率众人把一朵金婆罗花献给佛祖,隆重行礼之后大家退坐一旁。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罗花,意态安详,却一句话也不说。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觑,唯有摩诃迦叶破颜轻轻一笑。佛祖当即宣布:"我有普照宇宙、包含万有的精深佛法,熄灭生死、超脱轮回的奥妙心法,能够摆脱一切虚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处难以言说。我以观察智,以心传心,于教外别传一宗,现在传给摩诃迦叶。"然后把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与迦叶。这就是禅宗"拈花一笑"和"衣钵真传"的典故。中国禅宗把摩诃迦叶列为'西天第一代祖师'。
佛祖所传的其实是一种至为详和、宁静、安闲、美妙的心境,这种心境纯净无染、淡然豁达、无欲无贪、无拘无束、坦然自得、超脱一切、不可动摇、与世长存,是一种"传法"、"涅盘"过程的境界,只能感悟和领会,不需要用言语表达。而迦叶的微微一笑,正是因为他显现出法喜,这种传法,佛祖传衣钵境界,被禅宗推崇。
典故出处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
尔时大梵天王①即引若干眷属来奉献世尊②于金婆罗华③,各各顶礼佛足④,退坐一面。尔时世尊即拈奉献金色婆罗华,瞬目扬眉,示诸大众,默然毋措。有迦叶⑤破颜微笑。世尊言:"吾有正法眼藏⑥,涅盘⑦妙心⑧,即付嘱于汝。汝能护持,相续不断。"时迦叶奉佛敕,顶礼佛足退。
① 大梵天王:佛教语,印度神话中世界万物的创造者。因为他善恶不分,所以既是世间万物的创造者,也是魔鬼、灾难的制造者。他高兴的时候,世间安稳,万物兴盛;他愤怒的时候,世间不安,灾难欉生,众生苦恼,连草木也不能幸免。
② 世尊:佛陀的尊称,指佛祖释迦牟尼,简称为佛,佛教的创始人,俗姓乔达摩,名悉达多,因为他是出生于释迦族的一位圣人,故被尊称为释迦牟尼(即"释迦族的圣人")。
③ 金婆罗华:金色的婆罗花,(一说紫色的金莲花),"华"为"花"的通假字。
④ 顶礼佛足:礼拜佛陀的弟子(情如手足),这是佛教最隆重的敬礼法。
⑤ 迦叶:摩诃迦叶尊者,佛祖的大弟子,后成为印度禅宗初祖,至第二十八代达摩时传入中国,中国奉达摩为禅宗始祖。
⑥ 正法眼藏:佛教语。正法是指全体佛法,眼是指普照宇宙,藏是指包含万有。
⑦ 涅盘:梵语的音译,旧译"泥亘"、"泥洹"。意译"灭"、"灭度"、"寂灭"、"圆寂"等。是佛教全部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一般指熄灭生死轮回后的境界。
⑧ 妙心:奥妙的心法。心法:佛教语,指经书典籍以外传授的佛法。
⑨ 实相无相:
相:事物的外形和状态。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在一定因缘条件下形成的,都是空幻无实的;空是一切事物的本质,虽然体现于具体的万物,然而它本身却是没有形象、没有聚散生灭、超越于一切万有之上的,难以用文字来表达。
实相:佛教语,指世间事物本来的面貌或状态。
无相:佛教语,与"有相"相对,是指摆脱对一切事物的有相认识后感悟,即"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
有相:佛教语,指具有外形、能区别于其它事物、会生灭变化的事物。因为佛教认为万有皆空、心体本寂,所以"有相"如同"造作之相"或"虚假之相"。
2017-11-17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见花则与化融为一体,见虚荣则与虚空相融合。此即为禅!2017-11-17
球球词典 阅读 2 次 更新于 2025-07-05 06:45:05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翡希信息咨询 拈花微笑的典故

    “拈花微笑”是佛教禅宗中的一个重要典故,包含以下两层意思:对禅理有了透彻的理解:这一典故描述的是佛陀在一次讲法中,拈起一朵莲花,面带微笑,而当时在场的众多弟子中,只有迦叶尊者微笑会意,理解了佛陀所传达的禅理。这标志着禅宗“以心传心”教学方式的开始,强调了对禅理的深刻领悟和内心体验。

  •  翡希信息咨询 拈花微笑的典故,从何而来

    核心动作:佛祖拈花微笑,这一动作本身没有言语,却传达了深刻的禅理。在场众人中只有摩诃迦叶尊者微笑会意,理解了佛祖的意图。禅理含义:这一典故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禅理有了透彻的理解,即迦叶尊者通过佛祖的拈花动作领悟了佛法;二是彼此默契、心神领会,即佛祖与迦叶之间达到了心意相通、心心相印的...

  •  翡希信息咨询 拈花微笑的典故

    “拈花微笑”是佛教禅宗中的一个重要典故,包含以下含义:对禅理的透彻理解:“拈花微笑”象征着对禅宗深奥禅理的领悟和把握,是修行者内心境界的一种体现。师徒间的默契与心灵相通:该典故描述的是佛陀拈花,迦叶尊者微笑会意,这代表着师徒之间无需言语,便能心意相通、彼此默契。禅宗的开端:佛陀拈花微...

  • "拈花微笑"也作"拈花一笑",佛教语,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宗公案(典故),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禅理有了透彻的理解,二是彼此默契、心神领会、心意相通、心心相印。形容师徒之间的默契、心灵相通。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上请佛祖释迦牟尼说法。大梵天王率众人把一朵金婆罗花献给佛祖,隆重行礼之后大家退...

  •  翡希信息咨询 拈花微笑的典故

    “拈花微笑”是佛教禅宗中的一个重要典故,包含以下两层意思:对禅理有了透彻的理解:这个典故源于2500多年前,佛陀在一次讲法中拈起一朵花,面带微笑,当时在场的众多弟子中,只有迦叶尊者微笑会意,理解了佛陀所传达的禅理。这一举动标志着禅宗的开始,强调了禅宗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的特点。师徒之间的...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