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逸待劳”出自《孙子·军争》。它的哲学道理主要有以下几点:养精蓄锐,等待时机:在战争中,通过充分准备和休息,保持军队的战斗力,等待敌人疲劳或处于不利时机时给予致命一击。这体现了在不利条件下,通过智慧和策略,利用敌人的弱点,以最小的代价取得胜利的思想。抢占先机,占据优势:如历史典故中...
以逸待劳的典故源自西汉末期的一场战役。典故概述: 在西汉末期,陇甘军阀隗嚣背叛刘秀,投靠四川的公孙述。刘秀派遣军队攻打隗嚣但失败,于是启用征西大将军冯异。 冯异得知敌人行动后,决定采取“以逸待劳”的战略,抢在敌军之前占领枸邑,并封锁消息,让士兵休整,营造出一种出其不意的态势。具体战术...
以逸待劳,语出于《孙子.军争篇》: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同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又,《孙子.虚实篇》:“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
1、以逸待劳,多指作战时采取守势,养精蓄锐,让敌人来攻,然后乘其疲劳,战而胜之。原作以佚待劳,出自《孙子·军争》 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2、西汉末年,陇甘军阀魄嚣脱离刘秀,去投靠在四川称帝的公孙述。刘秀大怒, 派兵去攻打瑰器,结果反被魄器打败。刘秀再派征西...
【出处】《孙子·军争》。【释义】逸:安闲;劳:疲劳。指在战争中做好充分准备,养精蓄锐,等疲乏的敌人来犯时给予迎头痛击。【历史典故】汉光武帝刘秀刚建立东汉政权时,全国还未完全统一。公元30年,陇甘军阀隗嚣脱离刘秀,去投靠在四川称帝的公孙述。刘秀大怒,派兵去攻打隗嚣,结果反被隗嚣打败。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