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升米养恩人,一斗米养仇人"是中国的一句古训,用来形容对待别人的慷慨和善良。这个典故出自中国古代的《战国策·魏策四》。故事中,魏惠王问魏文侯:“一斗粟养百人,百人未足,何如?”魏文侯回答:“一升粟养恩人,千秣不足,何如?”这句话意味着用一斗粟(一斗约合十升)养活的人不足以...
他们认为,既然富人能提供更多的帮助,那么一石米显然是不够的,这使得他们对富人心生怨恨。这一情况传到富人家耳中,富人感到非常失望和愤怒。他原本出于善意提供帮助,却没想到会遭到误解和仇恨。因此,原本友好的两家关系彻底破裂,此后再无往来。这就是“一斗米养个恩人,一石米养个仇人”典故的由来。
所以,这升米恩,斗米仇就是说,当一个人快被饿死的时候,你给他一升米,他会把你当作恩人;可你要给了他一斗米,他就会想,既然你出得起一斗米,就能给我更多,你要不给我,那你就成为我的仇人了。当给予成为一种习惯,就成了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句金玉良言在启发人们助人要讲求大智慧(有原...
“大恩成仇”来源于“升米恩,斗米仇”这个典故:从前有两家邻居,一家属于富农,而另一家则是贫困交加。正所谓,靠天吃饭天抄不应。有一年,天灾泛滥,穷人日子雪上加霜。邻居慷慨基恩,奉上一碗米。然而,这就好比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穷人无休止的索取,要了一担米。富邻居觉得不好意思,就停止...
升米养恩人,斗米养仇人的典故 从前,有两户人家是邻居,其中一家比较富裕。有一年,天灾导致田中颗粒无收。穷的一家没了收成,只能等死。富的一家有很多粮食,就给穷人家送去了一升米,救了急。穷的一家非常感激救命恩人。熬过最艰苦的时刻后,穷人就前去感谢富人。说话间,谈起明年的种子还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