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利忘义成语故事_成语“见利忘义”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这则成语出自《汉书·郦商传》:“当孝文时,天下以郦寄为卖友。夫卖友者,谓见利而忘义也。”【成语故事】郦商曾同汉高祖刘邦在高阳一同起兵,他看刘邦很有才干,便将自己手下四千兵马交给他统率,自己却去冲锋陷阵,并屡建战功。因此,刘邦当了皇帝以后,任命他为右丞相。刘邦死后,皇权落在吕后...
见利忘义成语故事_成语“见利忘义”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释义】
利:利益。义:道义。这则成语是讽刺在有利可图时,就不顾道义。
【用法】
贬义。用来形容为了利益而忘掉道义,出卖朋友的人。
【出处】

这则成语出自《汉书·郦商传》:“当孝文时,天下以郦寄为卖友。夫卖友者,谓见利而忘义也。”
【成语故事】
郦商曾同汉高祖刘邦在高阳一同起兵,他看刘邦很有才干,便将自己手下四千兵马交给他统率,自己却去冲锋陷阵,并屡建战功。因此,刘邦当了皇帝以后,任命他为右丞相。刘邦死后,皇权落在吕后手中。吕后野心很大,她让吕氏家族来执掌天下,封自己的侄儿吕产、吕禄为王,掌握了朝廷大权。吕后的这些倒行逆施,遭到了群臣的反对。等吕后一死,周勃和陈平一些老臣便秘密谋划,打算彻底清除吕氏家族的势力。但是,吕禄掌管北军的兵权,周勃无法实现自己的目的。在这紧要关头,他想起了老丞相郦商。因为郦商的儿子郦寄是吕禄的好朋友,可以用调虎离山计把吕禄骗出京城,然后设法把他除掉。当时郦商正在家中养病,周勃便去看望郦商,要他协助灭掉吕氏家族。郦商见吕氏家族大势已去,只得同意,并让儿子郦寄按计去欺骗吕禄。吕禄受到郦寄的邀请,便随其一起出城打猎。乘此时机,周勃领兵控制了北军,随后便把吕氏家族余党全部清除。不久,郦商病死,郦寄被封为将军。史书上记载此事时,说郦寄的行为是出卖朋友。出卖朋友的人总是在有利可图的时候,就不顾道义了。
吕后篡权
吕后,名雉,刘邦之妻。刘邦称帝,立吕雉为皇后,她在帮助刘邦剪除异姓诸王侯中起了很大作用。刘邦死后,吕后欺惠帝年少,便策划诛杀朝中旧臣,获取实权;又毒死刘邦次子赵王如意,砍断他母亲戚夫人的手足,使她变哑,并置之厕中,名为“人彘”。惠帝不满吕后所为,忧郁而死。吕后遂临朝称制,成为中国帝后专政的第一人。
2022-09-25
球球词典 阅读 2 次 更新于 2025-07-12 22:21:26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谷艾文艺苑 成语“见利忘义”该如何理解呢?有怎样的历史故事呢?

    成语“见利忘义”的理解及历史故事如下:理解:- 基本含义: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那些为了个人利益而违背道德原则或朋友情谊的人。历史故事:- 背景:汉高祖死后,吕后专权,对娘家的人封王封侯,排斥异己,诛杀功臣。吕后死后,她在遗诏中指定内侄吕产为相国,吕禄统领京都禁卫军...

  •  翡希信息咨询 成语故事+见利忘义

    总结:见利忘义这个成语故事通过刘邦对项羽失败原因的剖析,揭示了项羽因过于看重个人利益而忽视道义,最终导致失败的历史教训。它告诫人们,在追求利益的同时,不能忘记道义和原则。

  • 成语“见利忘义”出自《汉书·樊郦滕灌傅靳周传》。其中记载:“夫卖友者,谓见利而忘义也。”意思是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典故如下:背景:秦末时期,郦商在高阳起兵并归顺刘邦,后来立下许多功劳,刘邦称帝后他担任右丞相,深得朝廷器重。事件发展:刘邦死后,吕后掌握大权,并打算将刘家的天...

  • 龙之腾必潜乃翔 不讲信义 见利忘义的成语故事

    见利忘义的成语故事:刘邦当皇帝后,在都城洛阳南宫摆设酒宴,招待文武官员。刘邦 说:“诸位不要瞒我,都要说真心话,我为什么能取得天下?项羽又是为什么会失去天下的呢?” 有两位头领马上回答说:“项羽待人轻慢而且好侮辱人,陛下仁 厚而且爱护别人。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征服的地方...

  •  清河呕换135 成语故事+见利忘义

    成语“见利忘义”,指看到有利可图就忘掉了道义。【成语解释】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形容人贪财自私。【成语例子】某与吕布同乡,知其勇而无谋,见利忘义。【近 义 词】 捉襟见肘 重见天日 踵决肘见 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坐收渔利 自私自利 争权夺利 鹬蚌相持...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