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的典故

1. 陈桥兵变,又称陈桥驿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这一典故又称黄袍加身。2. 后周显德七年正月初一,边境忽然传来了辽国大举进犯的消息,原来是北汉联合辽国,趁着世宗柴荣新丧的时候想要灭掉后周。3. 恭帝年幼,垂帘听政的符太后毫无主见,只好问计于宰相范质。范质建议派...
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的典故
1. 陈桥兵变,又称陈桥驿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这一典故又称黄袍加身。
2. 后周显德七年正月初一,边境忽然传来了辽国大举进犯的消息,原来是北汉联合辽国,趁着世宗柴荣新丧的时候想要灭掉后周。
3. 恭帝年幼,垂帘听政的符太后毫无主见,只好问计于宰相范质。范质建议派赵匡胤出征,赵匡胤却托言兵少将寡,不能出战。
4. 范质只得委赵匡胤最高军权,升任殿前都点检统帅全国兵马。初二点兵,初三出发,大军行进到一个叫陈桥的驿站。
5. 一晚相安无事,第二天一早,大军哗变,兵将们拥到帅府寝帐门口,高声大叫:“诸将无主,愿册太尉为天子!”
6. 兵将们冲进屋里,把一件黄袍套在赵匡胤身上。然后大军开拔,返回京城,守卫都城的石守信听闻赵匡胤返京,直接打开城门接应。
7. 这场兵变没有造成大规模的破坏和死亡,赵匡胤几乎是以和平的方式取得改朝换代的成功,创造了“不流血而建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
8. 一般认为,这归功于兵权与实力威慑的结果,但实际上,兵权、实力等等这些绝对的优势,只能保证兵变的最终成功。
9. 至于以什么方式成功,则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决策者的谋划水平和政治见识,赵匡胤能够将大事化于无形,这本身就充分地体现了他的政治手段。
10. 兵变之际,赵匡胤曾数次“严敕军士,勿令剽劫”,从而保证了兵变入城时的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由此赢得了民心。
11. 这与五代某些“纵兵大掠”的兵变相比,赵匡胤的“严敕军士”无疑表现出一种政治见识,使得都城人心不摇,四方自然宁谧。2024-07-07
球球词典 阅读 10 次 更新于 2025-08-21 17:58:46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anonymous 陈桥兵变的典故?

    逼宫禅位:赵匡胤逼使恭帝柴宗训禅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建立了赵宋王朝。赵匡胤即位后,仍定都开封,并宣布对后周皇室及公卿不得侵凌,对朝市府库不得侵掠,以安人心。四、影响与意义 陈桥兵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转折点,它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  唔哩生活 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

    5. 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和幕僚赵普等人,深谙权谋之术,他们密谋利用虚假的军情,促使赵匡胤集结军队,从而发动军事政变。6. 正月初三,赵匡胤带领大军从开封出发,当晚到达陈桥驿。他故意将军中事务交给赵光义和赵普处理,自己则在帐内饮酒,不久醉倒。7. 当晚,赵匡胤的亲信在军中散布言论,煽动士兵情绪,提议...

  •  宸辰游艺策划 陈桥兵变是怎么回事?直接参与这一事件的将领有哪些?

    陈桥兵变又称陈桥驿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此典故又称黄袍加身。959年,周世宗柴荣驾崩,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掌握了军权。960年正月初一(1月31日),传闻契丹联合北汉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

  •  聊看民生百态 陈桥兵变是谁发动的

    陈桥兵变又称陈桥驿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此典故又称黄袍加身。这场兵变,没有喋血宫门,没有烽烟四起,兵连祸结,几乎是“兵不血刃,市不易肆”,就取得了改朝换代的成功,创造了“不流血而建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陈桥兵变充分地体现了赵匡胤的政治手段。其中较为...

  •  筋动设备世界 赵匡胤为什么要发动陈桥兵变

    赵匡胤顺利夺取了最高兵权。赵匡胤帅军出征,行至陈桥驿时赵的亲信便开始在军队中散步消息说:当今天子幼小,我们就算为他战亡朝廷也不会记得我们。不如拥立大将军赵匡胤当天子,我们跟着大将军干。士兵的情绪被点燃了。这一段在《宋史·第一卷·本纪第一太祖一》中是这样记载的:诸军无主,愿策太尉...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歇后语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