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的典故

1. 陈桥兵变,又称陈桥驿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这一典故又称黄袍加身。2. 后周显德七年正月初一,边境忽然传来了辽国大举进犯的消息,原来是北汉联合辽国,趁着世宗柴荣新丧的时候想要灭掉后周。3. 恭帝年幼,垂帘听政的符太后毫无主见,只好问计于宰相范质。范质建议派...
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的典故
1. 陈桥兵变,又称陈桥驿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这一典故又称黄袍加身。
2. 后周显德七年正月初一,边境忽然传来了辽国大举进犯的消息,原来是北汉联合辽国,趁着世宗柴荣新丧的时候想要灭掉后周。
3. 恭帝年幼,垂帘听政的符太后毫无主见,只好问计于宰相范质。范质建议派赵匡胤出征,赵匡胤却托言兵少将寡,不能出战。
4. 范质只得委赵匡胤最高军权,升任殿前都点检统帅全国兵马。初二点兵,初三出发,大军行进到一个叫陈桥的驿站。
5. 一晚相安无事,第二天一早,大军哗变,兵将们拥到帅府寝帐门口,高声大叫:“诸将无主,愿册太尉为天子!”
6. 兵将们冲进屋里,把一件黄袍套在赵匡胤身上。然后大军开拔,返回京城,守卫都城的石守信听闻赵匡胤返京,直接打开城门接应。
7. 这场兵变没有造成大规模的破坏和死亡,赵匡胤几乎是以和平的方式取得改朝换代的成功,创造了“不流血而建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
8. 一般认为,这归功于兵权与实力威慑的结果,但实际上,兵权、实力等等这些绝对的优势,只能保证兵变的最终成功。
9. 至于以什么方式成功,则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决策者的谋划水平和政治见识,赵匡胤能够将大事化于无形,这本身就充分地体现了他的政治手段。
10. 兵变之际,赵匡胤曾数次“严敕军士,勿令剽劫”,从而保证了兵变入城时的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由此赢得了民心。
11. 这与五代某些“纵兵大掠”的兵变相比,赵匡胤的“严敕军士”无疑表现出一种政治见识,使得都城人心不摇,四方自然宁谧。2024-07-07
球球词典 阅读 18 次 更新于 2025-10-20 15:23:36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1. 陈桥兵变,又称陈桥驿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这一典故又称黄袍加身。2. 后周显德七年正月初一,边境忽然传来了辽国大举进犯的消息,原来是北汉联合辽国,趁着世宗柴荣新丧的时候想要灭掉后周。3. 恭帝年幼,垂帘听政的符太后毫无主见,只好问计于宰相范质。范质建议派...

  •  多彩生活小贴士 赵匡胤陈桥兵变的故事

    陈桥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这一典故又称黄袍加身。正月初一,后周显德七年,边境传来了辽国大举进犯的消息,北汉联合辽国想要灭掉后周。七岁的恭帝即位,符太后垂帘听政,宰相范质建议赵匡胤领兵出征。赵匡胤托言兵少将寡,不能出战,范质只得委以最高军权,升任赵匡胤为殿前都...

  • anonymous 陈桥兵变的典故?

    逼宫禅位:赵匡胤逼使恭帝柴宗训禅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建立了赵宋王朝。赵匡胤即位后,仍定都开封,并宣布对后周皇室及公卿不得侵凌,对朝市府库不得侵掠,以安人心。四、影响与意义 陈桥兵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转折点,它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  谷艾文艺苑 陈桥兵法是谁发动的

    陈桥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陈桥兵变,又称陈桥驿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此典故又称黄袍加身。公元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联合北汉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

  •  百度网友6d2fbd1 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的典故

    陈桥兵变又称陈桥驿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此典故又称黄袍加身。后周显德七年正月初一,久无战事的边境忽然传来了辽国大举进犯的消息,原来是北汉联合辽国,趁着世宗柴荣新丧的时候想要灭掉后周。接替柴荣即位的是年仅七岁的恭帝,垂帘听政的符太后毫无主见,只好问计于宰相...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歇后语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