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春日的典故

一、原文 春日 【作者】朱熹 【朝代】宋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二、译文 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朱熹春日的典故
一、原文

春日

【作者】朱熹 【朝代】宋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二、译文 

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扩展资料
一、作品赏析

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

诗歌叙述诗人外出河边寻春踏青,一眼望去就感觉到处焕然一新。为什么?因为天地间吹开了和煦的东风,东风催得百花齐放,百花为人们捧出了万紫千红的春天。诗人赞美了春天美好的景象,同时也道出了“东风”是万紫千红春天的源头这个道理。

二、作者简介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2020-10-26
球球词典 阅读 2 次 更新于 2025-07-06 19:41:0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樱丸子上线啦 朱熹春日暗含的典故

    朱熹《春日》暗含的典故:泗水在这里其实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设坛讲学,教授弟子。所谓寻芳也是指追求先贤圣人之道。又因为孔圣人有七十二贤客,三千弟子,所以万紫千红也是比喻孔学的繁荣昌盛和丰富多彩。这样说来,这首诗就是一语双关,既表明诗人在春天里寻芳,也赞美孔学的兴...

  • 作者也从未到过泗水之地,而此诗却写到泗水,其原因是朱熹潜心理学,心仪孔圣,向往于当年孔子居洙泗之上,弦歌讲诵,传道授业的胜事,于是托意于神游寻芳。因此此诗其实是借泗水这个孔门圣地来说理的。

  •  夙阙i 春日写作背景

    《春日》的写作背景:朱熹写这首诗的时候,泗水已被金朝侵占,所以朱熹不可能亲自去到泗水。朱熹之所以这么写是因为他心向理学,而泗水是孔孟曾经居住的地方,孔孟是理学大家,故朱熹因心驰神往而写此诗。《春日》是宋代思想家、教育家朱熹的诗作。此诗表面上看似一首写景诗,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实际...

  •  天上在不在人间 春日朱熹的故事?

    宋 ·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此诗表面上看似一首写景诗,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实际上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全诗寓理趣于形象之中,构思运笔堪称奇妙。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点明天时;“泗水滨...

  • 古林精怪 朱熹在写作春日时的写作背景

    宋孝宗时期,南宋朝廷得以在东南偏安,而金人也暂时在淮北息兵。朱熹一生中,南宋未曾拥有强大的边防军队,而他本人更是无法北上至泗水之地。尽管如此,朱熹内心深处对理学的研究让他向往孔圣人在泗水之滨讲学授业的情景,因此他借神游寻芳之机,以诗歌表达了对孔门圣地的向往。因此,这首《春日》实际上是...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歇后语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