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春日》暗含的典故:泗水在这里其实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设坛讲学,教授弟子。所谓寻芳也是指追求先贤圣人之道。又因为孔圣人有七十二贤客,三千弟子,所以万紫千红也是比喻孔学的繁荣昌盛和丰富多彩。这样说来,这首诗就是一语双关,既表明诗人在春天里寻芳,也赞美孔学的兴...
作者也从未到过泗水之地,而此诗却写到泗水,其原因是朱熹潜心理学,心仪孔圣,向往于当年孔子居洙泗之上,弦歌讲诵,传道授业的胜事,于是托意于神游寻芳。因此此诗其实是借泗水这个孔门圣地来说理的。
《春日》的写作背景:朱熹写这首诗的时候,泗水已被金朝侵占,所以朱熹不可能亲自去到泗水。朱熹之所以这么写是因为他心向理学,而泗水是孔孟曾经居住的地方,孔孟是理学大家,故朱熹因心驰神往而写此诗。《春日》是宋代思想家、教育家朱熹的诗作。此诗表面上看似一首写景诗,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实际...
宋 ·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此诗表面上看似一首写景诗,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实际上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全诗寓理趣于形象之中,构思运笔堪称奇妙。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点明天时;“泗水滨...
宋孝宗时期,南宋朝廷得以在东南偏安,而金人也暂时在淮北息兵。朱熹一生中,南宋未曾拥有强大的边防军队,而他本人更是无法北上至泗水之地。尽管如此,朱熹内心深处对理学的研究让他向往孔圣人在泗水之滨讲学授业的情景,因此他借神游寻芳之机,以诗歌表达了对孔门圣地的向往。因此,这首《春日》实际上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