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亡齿寒的故事讲述的是晋献公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虞国大夫宫之奇劝阻虞君但未被采纳,最终导致虞国也被晋国灭亡的事件。唇亡齿寒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五年》。具体内容如下:故事背景:晋献公计划攻打虢国,但两国之间隔着虞国,需要向虞国借路。虞国大夫宫之奇深知虞、虢两国之间的依存关系,...
1、唇亡齿寒出自《左传·僖公五年》中晋献公向虞国借路伐虢,虞国大夫宫之奇劝虞君说,虞虢两国像嘴唇和牙齿之间的关系,唇亡则齿寒,但虞君未听劝告最终也为晋所灭。唇亡齿寒的故事是晋献公又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虞国一定跟着亡国。对晋国不可...
历史典故“唇亡齿寒”出自于左丘明的《左传·僖公五年》。它的哲学道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这一典故通过虞国和虢国的关系,形象地说明了两个或多个实体之间可能存在的紧密联系。当其中一个实体遭受损失或灭亡时,其他与之关系密切的实体也会受到影响,就如同嘴唇和牙齿的关系一样...
唇亡齿寒的意思是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双方息息相关,荣辱与共。典故由来: 来源:该成语源自《左传·僖公五年》。 故事:晋献公想要攻打虢国,但必须经过虞国。于是,他向虞国借路。虞国大夫宫之奇劝谏虞君,指出虞国和虢国之间的关系就像嘴唇和牙齿一样紧密相连,如果嘴唇没有了,牙齿就...
出 处 左丘明《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用 法 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国家、人际之间的关系 示 例 清·梁启超《论支那独立之实力与日本东方政策》:“诚所谓自撤藩篱,招~之戚而已。近义词 唇齿相依、息息相关 休戚相关 反义词 隔岸观火、素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