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手不释卷”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三国魏·曹丕《典论·自叙》。“手不释卷”的原义是手中总是拿著书卷,比喻勤奋好学。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从此手不释卷,并坚持不懈。最后做了吴国的主将,有勇有谋,屡建奇功。故事二: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曹操死后,曹丕继位为魏王,不久即自立为帝。曹丕在政治的抱负和成就上虽远不及曹操,但对于文学的重视,则不在其父之下,《典论·论文》记载:“文章经国...
”孙权还举了两个好学的军人为例,说:“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谓老而好学,你为什么不能自求上进呢?”吕蒙从此勤奋读书,努力自学,在文化上提高得很快。
2.典故:《三国志·吴书·吕蒙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注引《江表传》3.释义:释:放下;卷:指书籍。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4.用法:作谓语、宾语、状语;指勤奋好学
1、手不释卷的故事:(1)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知识,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吕蒙总是推说军队事多没有时间学习。(2)孙权列举自己及前人的例子,说:“光武帝在行军作战的紧张时期,仍然抓紧点滴时间,认真读书学习。”吕蒙深受感动,从此发奋学习,学问提高很快。2、手不释卷解释:(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