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不释卷的典故和出处是什么?

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从此手不释卷,并坚持不懈。最后做了吴国的主将,有勇有谋,屡建奇功。故事二: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曹操死后,曹丕继位为魏王,不久即自立为帝。曹丕在政治的抱负和成就上虽远不及曹操,但对于文学的重视,则不在其父之下,《典论·论文》记载:“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手不释卷的典故和出处是什么?
故事一: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知识,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吕蒙总是推说军队事多没有时间学习,孙权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从前汉光武帝在 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为什么你就没有时间呢?”停了停, 孙权又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 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吕蒙问:“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 再读些《左传》、《史记》等一些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处。”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从此手不释卷,并坚持不懈。最后做了吴国的主将,有勇有谋,屡建奇功。故事二: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曹操死后,曹丕继位为魏王,不久即自立为帝。曹丕在政治的抱负和成就上虽远不及曹操,但对于文学的重视,则不在其父之下,《典论·论文》记载:“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可见一斑。曹丕写过许多的诗歌、散文、辞赋,其中《典论·论文》更是开我国文学批评的先河。曹丕对于文学的爱好,实有家学渊源。父亲曹操不但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著名的诗人;弟弟曹植的文采则更是不在话下,被后人誉为”才高八斗”。父子三人对当时文学的蓬勃发展,更是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曹丕在《典论·自叙》一文里记述了父亲曹操勤于治学,即使身在军队之中,军务繁忙之际,仍随时拿着书本阅读,以充实自己,并常跟曹丕说,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学习容易、思虑专一,但等到长大,就容易忘记所学。曹丕以父亲的话自我勉励,即使年长之后,仍旧不断努力学习。扩展资料:手不释卷的近义词:学而不厌、爱不释手。1、学而不厌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xué ér bú yàn。意思是学习没有满足的时候,比喻非常好学。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2、爱不释手,亦作“爱不忍释”。谓喜欢得舍不得放手。 虽是不合他的路数,可奈文有定评,他看了也知道爱不释手。(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五回)参考资料来源:2023-04-27
球球词典 阅读 2 次 更新于 2025-07-05 23:53:30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宸辰游艺策划 手不释卷是什么故事 关于手不释卷故事简介

    2、“手不释卷”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三国魏·曹丕《典论·自叙》。“手不释卷”的原义是手中总是拿著书卷,比喻勤奋好学。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

  •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从此手不释卷,并坚持不懈。最后做了吴国的主将,有勇有谋,屡建奇功。故事二: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曹操死后,曹丕继位为魏王,不久即自立为帝。曹丕在政治的抱负和成就上虽远不及曹操,但对于文学的重视,则不在其父之下,《典论·论文》记载:“文章经国...

  •  小溪趣谈电子数码 手不释卷是什么典故

    ”孙权还举了两个好学的军人为例,说:“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谓老而好学,你为什么不能自求上进呢?”吕蒙从此勤奋读书,努力自学,在文化上提高得很快。

  •  225401 手不释卷的典故和出处?

    2.典故:《三国志·吴书·吕蒙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注引《江表传》3.释义:释:放下;卷:指书籍。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4.用法:作谓语、宾语、状语;指勤奋好学

  • 1、手不释卷的故事:(1)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知识,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吕蒙总是推说军队事多没有时间学习。(2)孙权列举自己及前人的例子,说:“光武帝在行军作战的紧张时期,仍然抓紧点滴时间,认真读书学习。”吕蒙深受感动,从此发奋学习,学问提高很快。2、手不释卷解释:(1)...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