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秦朝末年,农民生活困苦,陈胜首举义旗,对抗暴秦,展现了在忧患中积聚力量的精神。死于安乐:富贵后的陈胜不仅忘记了少年时的承诺,而且变得贪图享乐,最终兵败被杀。唐玄宗李隆基:生于忧患:为夺武后武则天的权,李隆基时刻在忧患中积聚力量,最终一举成功。:虽然此例未直接展示李隆基死于安乐...
1. 越王勾践在遭受亡国之辱后,选择屈服求和,甚至卑身事吴,卧薪尝胆。他历经十年生聚,十年数训,最终转弱为强,起兵灭掉吴国,成就一代霸主之业。可见,正是源于那身处困境的忧患,激发了他的潜能,促使他勇敢地迎难而上,开拓出一条生路。2. 美国著名发明家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在童年时期...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他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曾游梁说惠王,未能说服。后又见齐宣王,被聘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但始终未被重用。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孟子》的思想核心是“...
2、唐玄宗李隆基为夺武后武则天的权,而时刻在忧患中积聚力量,终于一举成功。3、汉光武帝刘秀早年漂泊流浪,历尽辛苦,苦心诣志,终于推翻王莽政权。4、五代十国的时候后唐庄宗李存勖打下天下后不思进取安于享乐,宠信伶人,结果死于叛乱,子孙后代都被杀。5、1644年春,闯王攻入北京,以为天下以定,...
孔子亦有类似的思想:“安而不忘危,存而不亡,治而不忘乱”,强调在和平时期也要保持警惕,防止危机;在国家存续时,不可忘记亡国之苦;在政治稳定时,不可忘记社会动乱的可能性。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写道:“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告诫世人,忧患和劳苦可以使国家兴盛,而安逸和享乐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