泣长沙的典故

汉代文人贾谊曾多次上书,提出治理国家的策略,但他的建议并未被采纳,反而受到了小人的排挤,这让他深感痛心。贾谊认为,当时社会存在诸多问题,如:一是天下虽然表面上安定,但实际却危机四伏;二是制度疏漏,诸侯僭越;三是边疆战事频仍。贾谊认为,这些现象如同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随时可能引发...
泣长沙的典故
汉代文人贾谊曾多次上书,提出治理国家的策略,但他的建议并未被采纳,反而受到了小人的排挤,这让他深感痛心。贾谊认为,当时社会存在诸多问题,如:一是天下虽然表面上安定,但实际却危机四伏;二是制度疏漏,诸侯僭越;三是边疆战事频仍。贾谊认为,这些现象如同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随时可能引发灾难。

贾谊在《汉书》中提到,他共提出了六条长太息之事:一是国家制度混乱,缺乏有效治理;二是边疆局势紧张,威胁到国家安全;三是诸侯王僭越,挑战中央权威;四是社会风气败坏,道德沦丧;五是人才选拔制度不公,贤能之士难以脱颖而出;六是教育制度落后,无法培养出有用之才。他指出,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严重威胁国家的长治久安。

历代文人对贾谊的遭遇深表同情,纷纷写下诗文表达哀悼。如唐彦谦的诗句:“堪恨贾生曾恸哭,不缘清景为忧时”,表达了对贾谊遭遇的惋惜;孟郊的诗句:“罗氏花下奉招陈侍御,唯是贾生先恸哭,不堪天意重阴云”,更是将贾谊的忧国情怀与个人遭遇相结合,表达了对贾谊的敬仰之情。

李白在《答高山人兼呈权顾二侯》中写道:“空馀贾生泪,相顾共凄然”,以泪写哀,表达了对贾谊遭遇的深切同情。杜甫在《别张十三建封》中写道:“久客载感贾生恸,复闻乐毅书”,以贾谊之恸表达对张建封的深切怀念。

此外,还有其他文人对贾谊的遭遇表示同情,如牟融的诗句:“寄示平友人曾闻贾谊陈奇策,肯学扬雄赋解嘲”,表达对贾谊的敬佩之情;白居易在《寄唐生》中写道:“南陵暂掌仇香印,北阙终行贾谊书”,表达了对贾谊的敬仰之情。

贾谊的遭遇成为后世文人表达忧国忧民情怀的重要素材,其诗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2024-10-21
球球词典 阅读 2 次 更新于 2025-07-06 19:15:51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翡希信息咨询 泣长沙的典故

    泣长沙的典故源于汉代文人贾谊的遭遇。背景:贾谊曾多次上书,提出治理国家的策略,但并未被采纳,反而受到小人的排挤,深感痛心。具体内容:贾谊认为当时社会存在诸多问题,如国家制度混乱、边疆局势紧张、诸侯王僭越、社会风气败坏、人才选拔制度不公以及教育制度落后等。他认为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严重威...

  • 李白在《答高山人兼呈权顾二侯》中写道:“空馀贾生泪,相顾共凄然”,以泪写哀,表达了对贾谊遭遇的深切同情。杜甫在《别张十三建封》中写道:“久客载感贾生恸,复闻乐毅书”,以贾谊之恸表达对张建封的深切怀念。此外,还有其他文人对贾谊的遭遇表示同情,如牟融的诗句:“寄示平友人曾闻贾谊...

  •  气象天使丶945 贾谊上书的诗词典故

    【汉庭哭】 唐·杜甫:“永负汉庭哭,遥怜湘水魂。”【泣长沙】 南朝梁·江淹:“汉臣泣长沙,楚客悲辰阳。”【贾生泪】 唐·孟效:“劳收贾生泪,强起屈平身。”【贾生哭】 唐·杨炯:“设险犹可存,当无贾生哭。”【贾谊哭】 宋·苏轼:“莫嫌冯唐老,终胜贾谊哭。”【痛哭书】 明·陈子...

  •  百度网友914b6ce 春去闻山鸟,秋来见海槎翻译

    流芳这里指的是南荒的美好景色,“泣长沙”用的是西汉贾谊的典故,表明自己在流放中。

  •  湖北倍领科技 “流芳虽可悦”的出处是哪里

    流芳这里指的是南荒的美好景色,“泣长沙”用的是西汉贾谊的典故,表明自己在流放中。面对着令人喜悦的美景,触目伤情,结尾如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宋之问在梧州的时间很短暂,但他此前在泷州(今广东罗定县)任参军一年有余。罗定就在梧州的东南面,那里的自然风光当与梧州近似。他这首南国风情十足的...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