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至正典故

在《荀子·宥坐篇第二十八》中,孔子的智慧寓言通过一件名叫欹器的器皿得以展现。在鲁桓公庙中,孔子与弟子一同目睹了这个倾斜的器皿。他询问守庙人,得知此器名为宥坐器,其特性是空时倾斜,满时则翻覆。孔子以此为例,教导弟子:“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他让学生亲手灌水,观察器皿随着水位变化...
大中至正典故
在《荀子·宥坐篇第二十八》中,孔子的智慧寓言通过一件名叫欹器的器皿得以展现。在鲁桓公庙中,孔子与弟子一同目睹了这个倾斜的器皿。他询问守庙人,得知此器名为宥坐器,其特性是空时倾斜,满时则翻覆。孔子以此为例,教导弟子:“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他让学生亲手灌水,观察器皿随着水位变化,从倾斜到正直,再到翻倒,借此感叹:“满而不覆,世间罕见。”
通过欹器,孔子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生如同欹器,不可自满,满溢则易倾覆,正如“谦受益,满招损”所言。这个道理历经千年,仍被后人铭记。在历史的长河中,欹器的形象逐渐丰富,从日常生活用品演变成象征谦逊的象征物。在山东曲阜的圣迹殿,仍可见到孔子“观欹论道”的石刻,以及明代画家的彩绘“观欹器图”。画面中,欹器的形态虽与陶壶有所差异,但其寓意——“戒盈持满”的人生哲理,始终如一地传递着孔子的教诲。
扩展资料词语大中至正:极为公正,不偏不倚。
2024-07-20
球球词典 阅读 2 次 更新于 2025-07-07 18:12:58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大中至正”这四个字,源自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传习录》中的一句名言:“若论圣人大中至正之道,彻上彻下,只是一贯”。这句话揭示了圣人之道的最高境界,意味着这种道贯穿始终,无所不包。同时,“大中至正”四个字也暗含了蒋介石的名讳。蒋介石的名字中,“中”和“正”恰好与“大中至正”中...

  • 大中至正历史典故是指宋理宗赵昀在位期间所创立的一个年号。这个年号的寓意是“大中”代表国家治理的大政方针,“至正”表示治国的方法应该是严谨无私的。赵昀是北宋第九位皇帝,他在位的年号是大中至正(1224年-1234年)。他在改元之初,就制定了“御前纲鉴”和“遥授”两个政策,以提高官员的责任感和...

  • 在《荀子·宥坐篇第二十八》中,孔子的智慧寓言通过一件名叫欹器的器皿得以展现。在鲁桓公庙中,孔子与弟子一同目睹了这个倾斜的器皿。他询问守庙人,得知此器名为宥坐器,其特性是空时倾斜,满时则翻覆。孔子以此为例,教导弟子:“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他让学生亲手灌水,观察器皿随着水位变化...

  • 【典故出处】:明 王守仁《传习录》上卷:「不知先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城,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 【成语意思】:极为公正,不偏不倚。 【通用拼音】:da zhōng zhi zheng 【拼音简写】:DZZZ 【使用频率】: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 *** 彩...

  • 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用白话说的话,这个故事就是这样的。孔子带着学生到鲁桓公的祠庙里参观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可用来装水的器皿,形体倾斜地放在祠庙里。孔子便问守庙人那是什么,守庙人告诉他那就是欹器。孔子随后说道:“我听说这种用来装...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