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香国历史典故

古城嘉州,尤其是海棠山(今桂花楼至海棠湾)一带,因海棠花盛开而成为名胜。《舆地纪胜》记载,官员们在花季时会在此宴饮赏花,花香四溢,花瓣飘落,顺着溪流流入城中,形成了独特的景象。明代,甘棠楼作为观景楼阁在海棠山建立,万历三十九年《嘉定州志》中首次提到“海棠香国”的名称,这表明早在...
海棠香国历史典故
唐代时期,嘉州以盛产香气扑鼻的海棠而享有盛誉,薛能作为当时的刺史曾留下诗句:“四海应无蜀海棠,一时开处一城香”。这个昔日的香城,其香源自宋代《广舆记》的记载:“海棠,嘉州出者香。”王十朋的《嘉香海棠》词更是强调了嘉州香海棠的独特香气,即使在全国范围内,也唯有嘉州的品种最为知名。孙长民在《海棠记》中更是明确指出,蜀中海棠以嘉州的最为出色,其香且花大。
古城嘉州,尤其是海棠山(今桂花楼至海棠湾)一带,因海棠花盛开而成为名胜。《舆地纪胜》记载,官员们在花季时会在此宴饮赏花,花香四溢,花瓣飘落,顺着溪流流入城中,形成了独特的景象。明代,甘棠楼作为观景楼阁在海棠山建立,万历三十九年《嘉定州志》中首次提到“海棠香国”的名称,这表明早在那时,嘉定州已有了这样的美誉。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称号的范围逐渐扩大。到了明代后期,四川巡抚李时华的诗句“香国海棠尚未残”已经将“海棠香国”扩展到整个嘉定城。南明时期,陈起龙在《重修凌云寺记》中明确表示,平定府(即嘉定州)曾被称为“海棠香国”。到了清代,这个称号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不仅出现在民间,甚至成为衙门樵楼的题榜。如康熙年间方象瑛的《使蜀日记》和刘光第的游记都提及了这一美誉,近代民国《乐山县志》也确认了这一点。
因此,清代诗人纷纷以“海棠香国”为题,如邹学山的《从郡守游凌云寺》和刘濖的《嘉定舟中杂咏》都表达了对嘉州海棠的赞美和对其独特香韵的向往。海棠香国,这个充满诗意的称号,成为了嘉州历史上独特的文化符号。
扩展资料“海棠香国”给人无限遐想,与湖南省因自古盛产湘莲被称为“芙蓉国”有异曲同工之妙。“海棠香国”一词最早从何而来呢? “海棠香国”较早出自宋人沈立的《海棠记》:“大足治中,旧有香霏阁,号曰海棠香国。”可见,“海棠香国”这一美誉较早属于昌州.乐山号“海棠香国”最早见于明万历39年(1611年)编成的《嘉定州志》:“州治枕海棠山,接高标之脉。甘棠楼,知州钟振题‘海棠香国’于此。”比大足晚了五百多年。 重庆大足龙岗山北塔脚下,高耸的石崖上,刻着四个斗大的字:“海棠香国”。当地传说是唐代昌州府官张颜所题。
2024-06-10
球球词典 阅读 2 次 更新于 2025-07-07 04:01:40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明代,甘棠楼作为观景楼阁在海棠山建立,万历三十九年《嘉定州志》中首次提到“海棠香国”的名称,这表明早在那时,嘉定州已有了这样的美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称号的范围逐渐扩大。到了明代后期,四川巡抚李时华的诗句“香国海棠尚未残”已经将“海棠香国”扩展到整个嘉定城。南明时期,陈起龙在《重修...

  •  姿态774E5 海棠香国的历史典故

    ”因此,清代诗人诗歌中便常常把“海棠香国”拿来吟咏,如邹学山《从郡守游凌云寺》道:“漏天仿佛垂三岛,香国依稀现十洲。”刘濖《嘉定舟中杂咏》道:“身坐海棠香国里,胜游何必羡江南。”

  •  阿暄生活 棠城棠城之争

    山门的楹联中提到“海棠香国,海啸山呼……最是渊材风雅处,劝人典郡意悠悠。”这里的“渊材”即宋代学者彭渊材。典故源自宋人释惠洪的《昌州海棠独香》。昌州的治所起初在昌元(荣昌县南部),后因泸水蛮反叛而迁至静南(今荣昌县北部),公元885年(唐光启元年),昌州迁至大足。至公元1279年(...

  •  惠静竹RT 棠城的历史由来

    《百花谱》作者贾耽(729-805),是唐代政治家,居相位十三年,政绩卓著。他更是地理学家、地图制图学家,著述彼丰,其功绩令人称颂。这个1200多年前昌州海棠“独香实”的记载虽然没有用“海棠香国”这个词,但它确立了昌州香海棠的“最早历史地位”。可以推定,在贾耽著书以前,昌州早已“二千里地佳...

  •  汐然9弳顠 昌州的昌州概貌

    至公元1279年(南宋末年),大足一直是昌州州治所在县。宋时在大足城也广植香海棠,并建有香霏阁。据史料所记,元末明玉珍据蜀,其子明升曾用香霏阁前的香海棠来焙花茶,所以,大足也无愧号“海棠香国”。不过这是后来的事,而不是出产香海棠的源头,故地。因此,真正的“海棠香国”之故地,当...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