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典故的用意话题讨论。解读归去来兮辞典故的用意知识,想了解学习归去来兮辞典故的用意,请参与归去来兮辞典故的用意话题讨论。
归去来兮辞典故的用意话题已于 2025-08-23 21:53:38 更新
作者引用这首歌词,表达了自己对过去的认识,以及对未来的期待。这是他对自己过去的自白,决定与污浊的官场决裂;认识到迷途知返,庆幸自己还未走得太远,还有机会回头。典故二:乃瞻衡宇 “衡门”和“衡宇”在古代常用来指代贫贱者的居所。《诗经·陈风·衡门》中的诗句“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是劝告...
1. "归去来兮"这一典故源自陶渊明在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弃官归田时所作的《归去来兮辞》。2. 陶渊明自29岁起开始为官,历时13年,他对官场的厌倦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始终如一。3. 在他41岁的义熙元年,他最后一次出仕,担任彭泽令仅80余日便辞官归家,此后未曾再入仕途。4. 《宋书·陶...
《归去来兮辞》是晋代文学家陶潜的作品,其中“归去来兮”的表达,蕴含了回归故乡,摆脱尘世纷扰,追求田园宁静的愿望。这篇辞赋反映了作者对名利的看淡和对自然的向往。陶潜在文中表达了对过去追逐名利的反思,以及对未来隐居生活的期待。“归去来兮”的典故源自陶潜的《归去来兮辞》,这首辞赋表达了作者...
典故一:在《归去来兮辞》中,诗人引用了《论语·微子》中楚狂接舆的歌词:“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这句歌词表达了过去的错误无法改正,但未来的机会仍可把握。这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的清醒认识和对回归田园生活的决绝态度。典故二:“乃瞻衡宇”中的“衡门”来自《诗经...
用典助读:该典故原是一首劝世诗的首句,它告诫人们要安于贫贱,对生活不要有不切实际的要求.作者在这里引用此典,一方面是说自己望见家门时欣喜若狂的心情,另一方面似乎也在告诉我们,诗人将与官场决绝,安于贫贱地过着田园生活。2、审容膝之易安 典故出处:《韩诗外传》卷九:“楚庄王使使赉金百...
典故来源:《诗经·陈风·衡门》。解释:原意指贫贱者的居处。在《归去来兮辞》中,作者引用此典,既表达了自己望见家门时的欣喜心情,也暗示了他将与官场决绝,安于贫贱地过着田园生活。三径就荒:典故来源:《三辅决录》。解释:讲述西汉蒋诩归里后,门外长满荆棘,屋前有三条小径,他不愿出仕...
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弃官归田,作《归去来兮辞》。陶渊明从29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在义熙元年41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令即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
典故一: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作者引用楚狂接舆的歌词,微加点化,形神俱似。这是作者沉痛的自白,决绝的宣言,诗人看穿官场的恶浊,不愿同流合污;认识到仕途即迷途,幸而践之未远,回头不迟。此时这“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似一声惊呼,诗人如梦初醒般发现生活跟自己开了个不大不...
这些典故的详细解释如下:1.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作者以此表达自己对于已经发生并无法改变的过去不再追究,而对于未来则抱有希望和期待,认为还有机会可以把握。2. “乃瞻衡宇”:原本指楚狂接舆的诗句,意指看到了高大的房屋。陶渊明引用此句,表达了自己归家时看到自己房屋的喜悦。3. ...
归去来兮:意思是“回去吧”。来,助词,无义。兮,语气词。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将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胡,同“何”。以心为形役:让心神为形体所役使。意思是本心不愿出仕,但为了免于饥寒,违背本意做了官。心,意愿。形,形体,指身体。役,奴役。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悲愁失意。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