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狼的典故话题讨论。解读关于狼的典故知识,想了解学习关于狼的典故,请参与关于狼的典故话题讨论。
关于狼的典故话题已于 2025-08-26 12:56:52 更新
明 马中锡《中山狼传》讲述了东郭先生救了一只落难的狼,然而狼却恩将仇报,想吃掉东郭先生。揭示了对恶人不能仁慈,以防反受其害的思想。后用“中山狼”揭示忘恩负义之人。《红楼梦》第五回: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讽刺迎春的丈夫孙绍祖的为人。狼子野心 《左传·宣公四年》:“谚曰:狼...
狼行千里吃人和狼行千里改不了吃人这两个成语都形容狼的本性难以改变。狼心狗肺形容人心地狠毒。狼狈不堪形容人处境极其困难。狼奔豕突形容人行动非常迅速且慌乱。狼奔鼠窜形容人行动急促且慌张。牧羊人与狼的故事说明了恶劣的本性难以改变。狼医生则说明了那些不安分守己的人往往会遭到不幸。野驴和狼...
关于狼的故事和成语1:狼子野心 楚国令尹子文,为人公正,执法廉明,楚国的官员和老百姓都很敬重他. 子文的兄弟子良,在楚国当司马,生个儿子叫越椒.这天,正逢越椒满月,司马府宴请宾客,一时热闹非凡,显得喜气洋洋.子文也应邀来到司马府,看到侄子越椒后,大吃一惊,急忙找来子良,告诉他:“越椒这个孩子千万不可留.他啼...
1、狼狈为奸:源于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据说狼和狈是一类动物。狼的前腿长,后腿短;狈则相反,前腿短,后腿长。狈每次出去都必须依靠狼,把它的前腿搭在狼的后腿上才能行动,否则就会寸步难行。有一次,狼和狈走到一个人家的羊圈外面,虽然里面有许多只羊,但是羊圈既高又坚固,于是它们想...
1. “驱虎吞狼”这一典故,源自三国时代的荀彧。荀彧是东汉末年的杰出战略家,曹操的首席谋士,官至侍中、尚书令。2. 这一典故意在形容令敌对双方相互残杀,以达到自身坐收渔人之利的目的。它与三十六计中的“借刀杀人”相似,但有其独特之处。3. 从字面上理解,“驱虎吞狼”的操作者必须具备...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1、 狼肚子里没有好心肝。 2、 狼披羊皮还是狼。 3、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4、 可怜狼的人要被狼吃掉。 5、 可怜狼的猎人,羊群不会增多。 6、 狼行千里吃人,狗到天边吃屎。 7、 不开猎枪,打不住狼。 8、 狼给羔羊领路最危险。 9、 狼到天边不改性。 10、狼窝里少不了骨头。 11、狼是铜头...
发出阵阵嚎叫,引来了丛林中的其他狼群。结果,羊群被狼群残忍地吞噬,牧羊人对狼的误解和信任,最终带来了灾难。这个故事告诫我们,不能仅凭表面现象就轻易判断事物的本质,尤其是像狼这样有着双重面目的生物。牧羊人的教训警示我们,要深入了解和认识对方,才能避免被其伪装所欺骗。
“狼奔豕突”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典故,出自于《战国策·齐策四》。故事发生在战国时代,齐国的孟尝君亲自率领军队攻打燕国,燕国的将领乐羊子率军迎敌。乐羊子派出两名壮士,一个人扮成狼,一个人扮成猪,然后乔装混入自己的队伍中。当齐军遭遇燕军时,狼壮士狼奔而出,猪壮士豕突而出,齐军士气...
1、战国屈原《楚辞·九歌·东君》:“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意思:青云做衣白霓做裙裳,高举长箭射杀贼天狼。此处,屈原用天狼星影射当时在楚国西北部的强秦。王逸 注:“天狼,星名,以喻贪残。后以“天狼”比喻残暴的侵略者。2、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