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用典故的诗句话题讨论。解读苏轼用典故的诗句知识,想了解学习苏轼用典故的诗句,请参与苏轼用典故的诗句话题讨论。
苏轼用典故的诗句话题已于 2025-08-27 15:34:55 更新
另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则是表达了对亲人的美好祝愿,相隔千里一样可以共享明月。这里诗人运用了典故和比喻的手法,使得词意更加丰富和深刻。同时,千里共婵娟也是苏轼为人处世的写照,他总是以宽容和理解的心态去面对他人的缺点和不完美,这种品格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诗词创作和人生轨迹。
用典的诗句及典故如下:诗句: 苏轼《和王胜云》之二:“斋酿如渑涨绿波,公诗句句可弦歌。” 典故:此句中的“弦歌”典故源自古代诗歌与音乐的紧密结合。在古代,弦乐器的演奏常常伴随着诗歌的吟唱,苏轼借此典故赞美自己的诗歌韵律优美,适合配乐吟唱。其他典故: 《周礼·春官·小师》中的弦歌: ...
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借用了《汉书·冯唐传》中的典故。诗中写道:“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里的“持节”意指持有朝廷重大使命的使节,“云中”则指古代的云中郡,位于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境内。此地在古代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边防要塞。冯唐的故事是这样的:云中太守魏尚因治军有方,有...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首非常著名的词作,其中运用了许多典故。以下是对其中出现的典故的解析:“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句词引用自《诗经·大雅·江汉》中的“江汉之流,复有滔滔”。这句诗是歌颂大禹治水的功绩,苏轼借此表达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沉淀。“三国周郎赤壁”:这是对...
典故如下: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化用李白诗《把酒问月》句:“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二、“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出自唐人传奇《周秦行纪》(托名牛僧儒所作)。其中有诗云:“香风引到大罗天,月地云阶拜洞仙。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三、“不应...
宋代文豪苏轼在《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中引用了含有典故的诗句“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此诗句意在讽刺宋玉未能理解庄子关于风的哲学观点。宋玉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官员,任职于兰台,负责起草文件。他在《风赋》中区分了大王之雄风与庶人之雌风,试图通过这一区分来表达风的不同性质。庄子...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典故1:参横斗转欲三更 关于星斗的描写是化用古人“月没参横,北斗阑干”的诗句 典故2:空余鲁叟乘桴意 徒然剩下鲁国老人孔丘(鲁叟)关于“乘桴”的...
(一)〈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四句之中引用四个人的四件事当作典故。(二)〈和蔡景繁海州石室〉芙蓉仙人旧游处,苍藤翠壁初无路。戏将桃核裹黄泥,石间散掷如风雨。坐令空山出锦绣...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的除夕前夕,苏轼写了有感于出狱的诗作《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复用前韵二首》: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最后这句“城东不斗少年鸡”,“少年鸡”指的是贾昌,贾昌年老时告诉人,他在少年时曾...
宋代: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译文: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左手牵着犬黄,右手举起鹰苍。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