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成语及解释及出处话题讨论。解读论语中的成语及解释及出处知识,想了解学习论语中的成语及解释及出处,请参与论语中的成语及解释及出处话题讨论。
论语中的成语及解释及出处话题已于 2025-08-24 04:44:59 更新
《论语》中包含以下成语:哀而不伤:解释: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也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常用来比喻做事情没有过头也无不及。出处:《论语·八佾》:“《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北辰星拱:解释: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
【出处】《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4、【举一反三】反:类推。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 【出处】《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5、【暴虎冯河】暴虎:空手搏虎;冯:同凭,冯河,...
【出自】:《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一以贯之 【解释】:贯:贯穿。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出自】:《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温故知新 【...
18、举一反三;比喻从懂得的一点,类推而知道其他的,形容善于类推,能触类旁通。语本《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19、理屈词穷;利用站不住脚,无话可说。《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朱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论语十二章》中的一些成语如下:一、不耻下问 1、原文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2、释义 表示不以向下请教为耻,愿意虚心向他人学习。3、成语故事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他对孔圉享有这么高的荣誉并不服气,认为他配不上那样高的...
(2) 巧言令色:“巧言令色,鲜矣仁!”(《学尔篇》)释: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3) 言而有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学尔篇》)释: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4) 三十而立:“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为政篇》)释:三十岁,...
这段话在《论语·公冶长》中有记载。7.【举一反三】[出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原指教人认识四方形的东西,举出一个角就能类推另外三个角。后比喻从一件事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指善于推理,能由此知彼,触类旁通。孔子曾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
1、不亦乐乎 不亦乐乎,汉语成语,拼音是bù yì lè hū,意思是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地意思。出自《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意思是: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2、择善而从 择善而从,汉语成语,拼音是zé shàn ér cóng,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
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示例:大批——,满腔悲愤,万种辛酸,想有所为而不能为,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郭沫若《科学的春天》)9、天下归心:形容天下老百姓心悦诚服。出处:《论语·尧曰》天下归心: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10、朽木不可雕:这个成语...
言而有信——说话靠得住,有信用。慎终追远——终:人死;远:指祖先。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小大由之——指用途可大可小。贫而乐道——家境贫穷,却以获得知识、懂得道理为乐事。精益求精——精:完美,好;益:更加。好了还求更好。告往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