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陇望蜀的典故出处话题讨论。解读得陇望蜀的典故出处知识,想了解学习得陇望蜀的典故出处,请参与得陇望蜀的典故出处话题讨论。
得陇望蜀的典故出处话题已于 2025-08-25 05:28:46 更新
成语“得陇望蜀”的出处主要有两处:《后汉书·岑彭传》:原文为“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意思是人们总是不知足,已经平定了陇地,又想攻取西蜀。唐·李白《古风》诗:其中有“物苦不知足;得陇又望蜀”之句,也表达了类似的含义。关于“得陇望蜀”的历史典故...
4. 成语出处: 出自《后汉书·岑彭传》:“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人的贪心与不知足。
出处: 成语“得陇望蜀”出自《后汉书·岑彭传》,原文为:“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意指人们总是不知足,已经平定了陇地,又希望攻取蜀地,每次发兵都让人愁白了头。这个成语现在用来比喻贪得无厌。
出处:这一典故出自《后汉书·岑彭传》,原文为“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意思是人们总是不知足,已经平定了陇右,又想着攻取西蜀,每次发兵都让人愁白了头。寓意: 得陇望蜀比喻一个人或组织在已经取得一定成就或占有一定资源后,仍然贪心不足,希望得到更多,形容...
出处:该典故出自《后汉书·岑彭传》,原文为“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这句话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贪婪行为的批评,即已经平定了陇地,还不知足,又想要攻取蜀地,每次发兵都让人愁白了头。历史背景:在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派岑彭等将领平定西北地区的隗嚣。岑彭等人...
得陇望蜀的典故源于东汉光武帝刘秀时期。背景:成语“得陇望蜀”中的“陇”指的是甘肃一带,“蜀”指的是四川一带。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或势力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或地盘,但仍然不满足,继续贪图更大的利益。典故内容:据《后汉书·岑彭传》记载,东汉光武帝刘秀在平定了陇右地区后,并不满足...
我也一样,已经得到陇地,又希望得到蜀地。这个成语比喻得寸进尺,贪得无厌。2、得陇望蜀,汉语成语,拼音是délǒngwàngshǔ,原意是指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现比喻贪得无厌。3、成语出处:《后汉书·岑彭传》:“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
意指贪得无厌。2、得陇望蜀,汉语成语,拼音为dé lǒng wàng shǔ,其原意指已经取得陇右地区,仍觊觎攻取西蜀,现多用来比喻人的贪得无厌。3、成语出处:《后汉书·岑彭传》记载:“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这句话反映了人们往往贪得无厌,得寸进尺的心态。
出处:《东观汉记·隗嚣传》:“西城若下,便可见兵,南击蜀虏。人苦不知足。既平陇,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后汉书·岑彭传》:“两城若下,便可将兵南山蜀虏。人若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一发兵,头须为白。”主要人物:刘秀: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公元前6年-公元57年),...
结论:在古代历史中,"得陇望蜀"这一典故源自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与公孙述、隗嚣之间的斗争。当大将军岑彭围困了隗嚣并准备进攻蜀地时,光武帝的诏书反映了他即使已经取得陇地,仍渴望进一步占领蜀地的心态。这个成语后来常用来形容人贪得无厌,有贬义。在《三国演义》中,曹操也因为类似的情节,被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