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得陇望蜀”出处是哪里?其中有哪些历史典故呢?

《后汉书·岑彭传》:原文为“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意思是人们总是不知足,已经平定了陇地,又想攻取西蜀。唐·李白《古风》诗:其中有“物苦不知足;得陇又望蜀”之句,也表达了类似的含义。关于“得陇望蜀”的历史典故:三国时期曹操的故事:据《三国演义》...
成语“得陇望蜀”出处是哪里?其中有哪些历史典故呢?
成语“得陇望蜀”的出处主要有两处:
《后汉书·岑彭传》:原文为“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意思是人们总是不知足,已经平定了陇地,又想攻取西蜀。唐·李白《古风》诗:其中有“物苦不知足;得陇又望蜀”之句,也表达了类似的含义。关于“得陇望蜀”的历史典故:
三国时期曹操的故事:据《三国演义》记载,曹操在打败张鲁、占领汉中后,主簿司马懿建议趁机攻打刘备占据的西川。但曹操认为刘备和诸葛亮智勇双全,且西蜀地形险峻,不易攻打,于是说:“人苦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耶!”表达了对进一步扩张的谨慎态度。东汉刘秀的故事:刘秀在打败王莽后自立为帝,他派岑彭等将领平定西部地区。岑彭攻下天水后,又与吴汉围困隗嚣于西城。公孙述派兵救援,刘秀在给岑彭的信中提到,等西城和上圭两处攻下后,就可以进军攻打四川。刘秀的最终目标是平定陇、蜀二地,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业。这两个故事都体现了“得陇望蜀”这一成语的含义,即已经得到一些利益或地盘后,仍不满足,还想进一步扩张。
2025-01-22
球球词典 阅读 22 次 更新于 2025-07-27 00:38:26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成语“得陇望蜀”的出处主要有两处:《后汉书·岑彭传》:原文为“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意思是人们总是不知足,已经平定了陇地,又想攻取西蜀。唐·李白《古风》诗:其中有“物苦不知足;得陇又望蜀”之句,也表达了类似的含义。关于“得陇望蜀”的历史典故...

  •  翡希信息咨询 简述成语词典得陇望蜀的由来

    成语“得陇望蜀”的由来主要与东汉光武帝刘秀平定西部的历史事件有关。成语出处:该成语出自《后汉书·岑彭传》,原文为“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这句话直接描述了人们对于领土和权力的贪婪心态。历史事件:在东汉时期,刘秀已经成为皇帝,但西部巴蜀地区的蜀王公孙述以及...

  •  翡希信息咨询 得陇望蜀出自那里?什么意思?

    “得陇望蜀”出自《后汉书·岑彭传》,意思是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现比喻贪得无厌。出处:“得陇望蜀”这一成语源自《后汉书·岑彭传》,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背景的成语,源于东汉时期的军事故事。原意:原本是指在已经取得陇地的情况下,还希望能进一步攻取蜀地。这里的“陇”和“蜀”都是...

  •  翡希信息咨询 简述成语词典得陇望蜀的由来

    成语“得陇望蜀”的由来与东汉初年的历史事件有关。出处:该成语最早出自于《后汉书·岑彭传》,原文为“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历史事件:在东汉初年,刘秀已经平定了陇右地区,但随后他又将目光转向了巴蜀蜀地。这反映了当时东汉朝廷对于领土扩张的强烈欲望。成语含义...

  •  翡希信息咨询 简述成语词典,得陇望蜀,的由来

    得陇望蜀这个成语的由来与东汉初年的历史事件有关。历史事件背景:东汉初年,隗嚣割据陇地,公孙述割据蜀地,两人自立为王,并相互勾结对抗朝廷。成语来源:建武八年,光武帝刘秀率军攻破天水等地,并将隗嚣包围在西城。此时,公孙述派兵来援救隗嚣。刘秀在给大将岑彭的信中提到:“两城若下,便可带兵...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