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在古代历史中,"得陇望蜀"这一典故源自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与公孙述、隗嚣之间的斗争。当大将军岑彭围困了隗嚣并准备进攻蜀地时,光武帝的诏书反映了他即使已经取得陇地,仍渴望进一步占领蜀地的心态。这个成语后来常用来形容人贪得无厌,有贬义。在《三国演义》中,曹操也因为类似的情节,被司马...
《后汉书·岑彭传》:原文为“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意思是人们总是不知足,已经平定了陇地,又想攻取西蜀。唐·李白《古风》诗:其中有“物苦不知足;得陇又望蜀”之句,也表达了类似的含义。关于“得陇望蜀”的历史典故:三国时期曹操的故事:据《三国演义》...
得陇望蜀是古代历史中的典故,出自于东汉时期的一次历史事件。这个典故源于东汉初期的政治格局。当时,有两个主要的割据势力,即占据陇西的军阀隗嚣和占据蜀地的军阀公孙述。在隗嚣归顺东汉后,东汉朝廷派遣大将岑彭前去攻打公孙述的蜀地。当岑彭攻入蜀地并取得一系列胜利后,其他将领都主张停止进攻,认为应...
1. "得陇望蜀"这个成语源自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的扩张欲望。当时,光武帝已经占领了陇地,但他仍然渴望进一步占领蜀地。2. 这个典故反映了光武帝刘秀的贪得无厌。他在得到陇地之后,并没有满足,而是希望得到更多的土地。3.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也因为类似的情节被批评。他在赤壁战后,失去了年轻...
另一个著名的例子是三国时期的曹操。曹操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成功地征服了陇西地区,但并未因此满足,而是将目光投向了西南的蜀汉。曹操计划攻打刘备,但最终因疾病和个人原因未能实现这一目标。曹操的这种行为同样被后世视为“得陇望蜀”的体现。虽然“得陇望蜀”中的“陇”和“蜀”指的是地理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