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的典故4个

一、王安石推敲典故 王安石在创作《泊船瓜洲》时,对于诗句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经过多次推敲和修改。初稿中的字并不为“绿”,王安石觉得未能充分表达春风带来的生机与活力,便反复思量,最终选择了“绿”字,使得整句诗意境盎然。这一故事体现...
推敲的典故4个
推敲的典故
一、王安石推敲典故
王安石在创作《泊船瓜洲》时,对于诗句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经过多次推敲和修改。初稿中的字并不为“绿”,王安石觉得未能充分表达春风带来的生机与活力,便反复思量,最终选择了“绿”字,使得整句诗意境盎然。这一故事体现了作者在文学创作中对于字句精益求精的态度。
二、贾岛与推敲的故事
贾岛是一位苦吟诗人,他在创作诗歌时常常苦思冥想,对诗句中的字词进行反复推敲。其中最为人知的是他在创作《寻隐者不遇》时,对于诗中如何描述夜晚的寂静和月光照射下的景色,他反复琢磨,最终找到满意的词语和表达方式。他的推敲精神,反映了诗歌创作中的严谨态度和精湛技巧。
三、曹植推敲神道碑的故事
曹植是著名的文学家和才子。据说他写神道碑时遇到困境,深感笔下的艰难。当时,他在碑文中反复推敲和修改某一句,始终觉得不满意。经过深思熟虑后,他找到了一个恰如其分的词语,准确传达了所需表达的意思,这显示出他的推敲过程十分细致且精益求精。这一经历也反映出曹植对于文学创作的严谨态度。
四、白居易推敲诗文
白居易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创作过程中,他也非常注重诗文的推敲。他常常在构思诗句时陷入沉思,反复琢磨每个字词的使用是否得当。他的这种推敲精神不仅体现在诗句的构思上,也体现在对整篇诗文的布局和结构上。通过不断的推敲和修改,白居易创作出了许多流传千古的佳作。这种对于文学的执着和追求精神,体现了他的文学才华和人格魅力。
2024-12-17
球球词典 阅读 3 次 更新于 2025-04-21 03:04:48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文暄生活科普 推敲的典故4个

    推敲的典故主要有以下四个:贾岛骑驴推敲:贾岛在创作《题李凝幽居》时,对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中的“推”字和“敲”字犹豫不决。他在骑驴思考时,无意间闯入了韩愈的仪仗队,由此引出了“推敲”的典故。韩愈建议“敲”字:面对贾岛的困惑,韩愈建议他用“敲”字,理由是“敲”字更能...

  • 一、王安石推敲典故 王安石在创作《泊船瓜洲》时,对于诗句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经过多次推敲和修改。初稿中的字并不为“绿”,王安石觉得未能充分表达春风带来的生机与活力,便反复思量,最终选择了“绿”字,使得整句诗意境盎然。这一故事体现...

  •  武汉誉祥科技 推敲的典故是什么 推敲的典故内容是什么

    1、“推敲”的典故源自于唐代诗人贾岛。现在比喻写作时逐字逐句思考的过程,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2、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苦吟派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

  •  湖北倍领科技 推敲的典故介绍 推敲的典故简介

    1、唐代诗人贾岛因赴考到京(长安)。一天,骑着驴,一边走,一边吟诗,忽然得了道:“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贾岛自己觉得这两句还不错。2、可是,又觉得下句“推”字不够好:既是月下的夜里,门早该关上,恐怕推不开了,不如改为“僧敲月下门”。心里这么琢磨着,嘴里也就反复地念着:...

  •  百度网友f5aff00 关于推敲的典故

    文学史上关于推敲的故事:1、“春风又绿江南岸”(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传说,王安石在写这句诗句时,在原稿上以前换过许多字,先用“到”,又改作“过”,后改作“入”,再改作“满”,都不合意,修改了好多次,最后才选定了这个“绿”字。这个“绿”字用得很好,一个“绿”字把春风给...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歇后语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