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柯人典故出处

晋中期的时候,有一个叫王质的樵民,砍树来到了一个石室山,看见有四个小童边下棋边弹唱,王质就停留下听他们弹唱,小童给了王质一个像枣核的东西,王质把它含在嘴里就不再感到饥饿,过了一会儿,小童们说:“还是回去吧!”,小童就走了,他听到后站起来,斧头柄都腐烂了。回去之后,才发现自己已经...
烂柯人典故出处
翻译
晋中期的时候,有一个叫王质的樵民,砍树来到了一个石室山,看见有四个小童边下棋边弹唱,王质就停留下听他们弹唱,小童给了王质一个像枣核的东西,王质把它含在嘴里就不再感到饥饿,
过了一会儿,小童们说:“还是回去吧!”,小童就走了,他听到后站起来,斧头柄都腐烂了。回去之后,才发现自己已经离家几十年了,亲戚朋友都已不在,一切都不再是以前那个样子。
原文
晋时有民王质,伐木至石室山,见童子四人,棋而歌,质因听之。童子以一物与质,如枣核,质含之,不觉饥。俄顷,童子谓曰:“其归乎!”循声而去。质起,视斧柯尽烂。既归,质去家已数十年,亲情凋落,无复向时比矣。

扩展资料
典故
以此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典故源于《水经注》云:晋时有一叫王质的樵夫到石室山砍柴,见二童子下围棋,便坐于一旁观看。一局未终,童子对他说,你的斧柄烂了。王质回到村里才知已过了数十年。
王质在山中逗留了片刻,人世间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故事因此常常被人们用来形容人世间的巨变。
2023-03-22
球球词典 阅读 3 次 更新于 2025-04-21 03:37:12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晋中期的时候,有一个叫王质的樵民,砍树来到了一个石室山,看见有四个小童边下棋边弹唱,王质就停留下听他们弹唱,小童给了王质一个像枣核的东西,王质把它含在嘴里就不再感到饥饿,过了一会儿,小童们说:“还是回去吧!”,小童就走了,他听到后站起来,斧头柄都腐烂了。回去之后,才发现自己已经...

  •  文暄生活科普 有谁知道“烂柯人”的典故,帮忙解释一下?

    出处:该故事最早见于南朝梁任昉的《述异记》。书中详细记载了王质在山中体验仙人生活的奇遇,以及他返回人间后发现世间已非昔比的情景。文化象征:“烂柯人”因此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时间与变迁的象征。它揭示了时间的无情流逝,以及人世间因时间流逝而带来的沧桑巨变。相关景观:河南长垣县志中提到“...

  •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句诗出自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该句诗运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闻笛赋”,指曹魏后期向秀的《思旧赋》。向秀与嵇康、吕安是好友,嵇康、吕安为司马氏杀害,向秀经过两人旧居时,听到邻人吹笛子,其声“慷慨”激昂,向秀感音而叹,写了《思旧...

  •  宸辰游艺策划 烂柯人的诗句

    关于“烂柯人”的典故,最早出自南朝梁任昉的《述异记》。书中记载,王质去山中打柴时,偶遇仙人对弈,他站在一旁观看,结果只过了片刻,当他回到村里时,发现已经过去了几十年,许多人和事都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典故被用来形容人世间的沧桑巨变。在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烂柯人"出自《述异记》,王质进山伐木,棋局未完斧柄已烂,象征着诗人久谪归来,世事沧桑。这句诗暗示了诗人历经贬谪后,回到故乡如同身处陌生世界,感慨万分。诗中"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直接陈述了诗人被贬谪的境遇,"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表达了对...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