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逸待劳的故事典故

以逸待劳的故事典故:三国时,吴国杀了关羽,刘备怒不可遏,亲自率领七十万大军伐吴。蜀军从长江上游顺流进击,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举兵东下,连胜十余阵,锐气正盛,直至彝陵,哮亭一带,深入吴国腹地五六百里。孙权命青年将领陆逊为大都督,率五万人迎战。陆逊深谙兵法,正确地分析了形势,认为...
以逸待劳的故事典故
以逸待劳的故事典故:
三国时,吴国杀了关羽,刘备怒不可遏,亲自率领七十万大军伐吴。蜀军从长江上游顺流进击,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举兵东下,连胜十余阵,锐气正盛,直至彝陵,哮亭一带,深入吴国腹地五六百里。孙权命青年将领陆逊为大都督,率五万人迎战。
陆逊深谙兵法,正确地分析了形势,认为刘备锐气始盛,并且居高临下,吴军难以进攻。于是决定实行战略退却,以观其变。吴军完全撤出山地,这样,蜀军在五六百里的山地一带难以展开,反而处于被动地位,欲战不能,兵疲意阻。相持半年,蜀军斗志松懈。
陆逊看到蜀军战线绵延数百里,首尾难顾,在山林安营扎寨,犯了兵家之忌。时机成熟,陆逊下令全面反攻,打得蜀军措手不及。陆逊—把火,烧毁蜀军七百里连营,蜀军大乱,伤亡惨重,慌忙撤退。陆逊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后发制人的着名战例。

以逸待劳成语寓意
在战争中,敌我双方的力量是相对而言、互相转化的。这就像《周易》里“刚”和“柔”两个相对的事物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刚”和“柔”有可能互相转化。以逸待劳的计策,正是以“刚”喻敌,以“柔”喻己。
在敌人气势正盛,或者已经占据十分有利的地形条件下,我方不能采取直接进攻的方式使敌人处于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我方为了避开敌人的锋芒以增强自己的力量,为了审时度势以寻找合适的战机,可以首先主动采取守势,一边积极防御,一边养精蓄锐,并因势利导地控制敌人,调动敌人在预设的战场上四处奔波。
等到敌人疲惫不堪、锐气削减、敌我态势发生变化时,我方再后发制人,就能够一举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这就是从《周易》损卦“损刚益柔有时”一语中悟出的道理。
所以,以逸待劳其实是对战争主动权的争取,是不能把“待”字理解为消极、被动地等待的。使用这一计策时,一定要对自己和对方的所处环境、意图,以及彼此间的实力对比情况了如指掌。
时机不成熟时,我方要善于等待时机,可以采取退避三舍、虚于应付、慢火煎鱼、故意拖延等办法与敌人巧妙地周旋;一旦时机成熟,我方就要转守为攻,一鼓作气消灭敌人。
2023-01-07
以逸待劳的故事典故:曹刿听鼓胜齐军。
公元前684年的春天,齐国派遣大军攻打鲁国。鲁国的国君鲁庄公亲自率领军队前往长勺应战。 战斗开始了,齐军首先擂响战鼓,准备向鲁军发动进攻。心急的鲁庄公正想上前迎战,却被勇士曹刿拦住了。齐军见鲁军纹丝不动,就再次雷响战鼓,但鲁军依然没有应战。
过了一会儿,齐军第三次擂起了战鼓。鼓声停后,曹刿立刻让鲁庄公发出命令,擂鼓出兵应战。一通鼓响后鲁军奋勇杀敌,齐军被杀的大败。事后,鲁庄公向曹刿询问取胜的原因。
曹刿说 :“ 作战最重要的是士气。齐军第一次击鼓冲锋时,他们的士气很旺盛,我们不能应战 ;等齐军第二次击鼓冲锋时,他们的士气已经开始下降了 ;到第三次击鼓冲锋时,齐军已经完全丧失了士气。这个时候我军擂鼓出兵迎战,结果大败齐军。” 鲁庄公听后,对曹刿的谋略深表敬佩。

以逸待劳的意思
该典故出自明清的兵书《三十六计》的第四计。《三十六计》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是我国古代智慧谋略的全部精华。
“ 以逸待劳 ”就是避开敌人的锋芒,一边积极防御,一边养精蓄锐,等到敌人力量逐渐耗尽时,再出其不意,后发制人。是指在战争中做好充分准备,养精蓄锐,等疲乏的敌人来犯时给以迎头痛击。
2023-01-07
球球词典 阅读 2 次 更新于 2025-04-21 07:07:28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以逸待劳的故事典故:三国时,吴国杀了关羽,刘备怒不可遏,亲自率领七十万大军伐吴。蜀军从长江上游顺流进击,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举兵东下,连胜十余阵,锐气正盛,直至彝陵,哮亭一带,深入吴国腹地五六百里。孙权命青年将领陆逊为大都督,率五万人迎战。陆逊深谙兵法,正确地分析了形势,认为刘...

  •  腾云新分享 三十六计之以逸待劳的原文意思和故事典故

    故事典故如下: 典故背景:三国时期,刘备因关羽被杀而怒发冲冠,亲自率领七十万大军伐吴。蜀军从长江上游顺流进击,连战连胜,深入吴国腹地五六百里。孙权命青年将领陆逊为大都督,率五万人迎战。 策略运用:陆逊面对锐气正盛的蜀军,没有选择硬碰硬,而是决定实行战略退却,以观其变。他深知以逸待劳之...

  •  翡希信息咨询 以逸待劳的典故

    以逸待劳的典故源自西汉末期的一场战役。典故概述: 在西汉末期,陇甘军阀隗嚣背叛刘秀,投靠四川的公孙述。刘秀派遣军队攻打隗嚣但失败,于是启用征西大将军冯异。 冯异得知敌人行动后,决定采取“以逸待劳”的战略,抢在敌军之前占领枸邑,并封锁消息,让士兵休整,营造出一种出其不意的态势。具体战术...

  •  文暄生活科普 以逸待劳的典故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成语故事——以逸待劳,讲述了西汉末期的一场战役。当时的陇甘军阀隗嚣背离了刘秀,投向了在四川称帝的公孙述。刘秀对此怒不可遏,派遣军队攻打隗嚣,却遭遇了失败。不甘心的刘秀再次启用征西大将军冯异,命令他去占领枸邑,以防隗嚣占据有利位置。冯异得知敌人的行动后,...

  •  chrisss__e 以逸待劳的故事典故

    以逸待劳的故事典故如下:道家思想提倡的“以逸待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重要的一种生存哲学。典故中,有许多例子可以表达这种思想,比如“以逸待劳”和“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观念都反映了智慧和灵活的针对方案。其中以逸待劳的故事尤为精彩,是经典故事之一。以逸待劳的故事发生在战争时期的中国。有...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