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逸待劳的故事典故:三国时,吴国杀了关羽,刘备怒不可遏,亲自率领七十万大军伐吴。蜀军从长江上游顺流进击,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举兵东下,连胜十余阵,锐气正盛,直至彝陵,哮亭一带,深入吴国腹地五六百里。孙权命青年将领陆逊为大都督,率五万人迎战。陆逊深谙兵法,正确地分析了形势,认为...
以逸待劳的故事典故
以逸待劳的故事典故:
三国时,吴国杀了关羽,刘备怒不可遏,亲自率领七十万大军伐吴。蜀军从长江上游顺流进击,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举兵东下,连胜十余阵,锐气正盛,直至彝陵,哮亭一带,深入吴国腹地五六百里。孙权命青年将领陆逊为大都督,率五万人迎战。
陆逊深谙兵法,正确地分析了形势,认为刘备锐气始盛,并且居高临下,吴军难以进攻。于是决定实行战略退却,以观其变。吴军完全撤出山地,这样,蜀军在五六百里的山地一带难以展开,反而处于被动地位,欲战不能,兵疲意阻。相持半年,蜀军斗志松懈。
陆逊看到蜀军战线绵延数百里,首尾难顾,在山林安营扎寨,犯了兵家之忌。时机成熟,陆逊下令全面反攻,打得蜀军措手不及。陆逊—把火,烧毁蜀军七百里连营,蜀军大乱,伤亡惨重,慌忙撤退。陆逊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后发制人的着名战例。
以逸待劳成语寓意
在战争中,敌我双方的力量是相对而言、互相转化的。这就像《周易》里“刚”和“柔”两个相对的事物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刚”和“柔”有可能互相转化。以逸待劳的计策,正是以“刚”喻敌,以“柔”喻己。
在敌人气势正盛,或者已经占据十分有利的地形条件下,我方不能采取直接进攻的方式使敌人处于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我方为了避开敌人的锋芒以增强自己的力量,为了审时度势以寻找合适的战机,可以首先主动采取守势,一边积极防御,一边养精蓄锐,并因势利导地控制敌人,调动敌人在预设的战场上四处奔波。
等到敌人疲惫不堪、锐气削减、敌我态势发生变化时,我方再后发制人,就能够一举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这就是从《周易》损卦“损刚益柔有时”一语中悟出的道理。
所以,以逸待劳其实是对战争主动权的争取,是不能把“待”字理解为消极、被动地等待的。使用这一计策时,一定要对自己和对方的所处环境、意图,以及彼此间的实力对比情况了如指掌。
时机不成熟时,我方要善于等待时机,可以采取退避三舍、虚于应付、慢火煎鱼、故意拖延等办法与敌人巧妙地周旋;一旦时机成熟,我方就要转守为攻,一鼓作气消灭敌人。
2023-01-07
以逸待劳的故事典故:曹刿听鼓胜齐军。
公元前684年的春天,齐国派遣大军攻打鲁国。鲁国的国君鲁庄公亲自率领军队前往长勺应战。 战斗开始了,齐军首先擂响战鼓,准备向鲁军发动进攻。心急的鲁庄公正想上前迎战,却被勇士曹刿拦住了。齐军见鲁军纹丝不动,就再次雷响战鼓,但鲁军依然没有应战。
过了一会儿,齐军第三次擂起了战鼓。鼓声停后,曹刿立刻让鲁庄公发出命令,擂鼓出兵应战。一通鼓响后鲁军奋勇杀敌,齐军被杀的大败。事后,鲁庄公向曹刿询问取胜的原因。
曹刿说 :“ 作战最重要的是士气。齐军第一次击鼓冲锋时,他们的士气很旺盛,我们不能应战 ;等齐军第二次击鼓冲锋时,他们的士气已经开始下降了 ;到第三次击鼓冲锋时,齐军已经完全丧失了士气。这个时候我军擂鼓出兵迎战,结果大败齐军。” 鲁庄公听后,对曹刿的谋略深表敬佩。
以逸待劳的意思
该典故出自明清的兵书《三十六计》的第四计。《三十六计》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是我国古代智慧谋略的全部精华。
“ 以逸待劳 ”就是避开敌人的锋芒,一边积极防御,一边养精蓄锐,等到敌人力量逐渐耗尽时,再出其不意,后发制人。是指在战争中做好充分准备,养精蓄锐,等疲乏的敌人来犯时给以迎头痛击。
2023-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