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翁得利是一个中国古代典故,出自《列子·汤问》篇。典故讲述了一个渔翁放下渔网,正要回家时,他捕获到一条大鱼,非常高兴。可是,他却将这条大鱼放回水中,理由是自己已经得到了足够的食物,让鱼儿还能生存下去。不久后,山中来了一个猎人,误认为渔翁是坏人,要杀死他。渔翁解释自己的善行后,猎人...
人们由此引申“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象征双方争斗两败俱伤,让第三者获利。这一故事在《战国策•燕策二》中被提及,描述了鹬鸟袭击河蚌,河蚌以坚硬扇壳抵御的场景。正当双方激烈对峙时,老渔夫路过,轻松将它们一同捕获。后人以此典故,比喻在双方争斗中,最终让第三方获益,形象地揭示了“鹬蚌相...
苏代告诉赵王,赵国攻打燕国就如同鹬蚌相争,两国都得不到好处,而强大的秦国就会像渔翁一样得到便宜。这个故事后来被概括成了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用来比喻争夺的双方互不相让,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到了利益。
总之,“鷸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一典故不仅是一个历史故事的传承,更是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处世智慧。它教导我们在面对冲突和竞争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以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避免陷入局部利益的陷阱。
一、典故出处 渔翁得利这一成语源自古代传说。故事中,一位渔夫在江上捕鱼,发现两位水神在相互争斗,双方激烈交战,彼此消耗。渔夫巧妙利用双方的争斗,趁其疲惫时,捕获了大量鱼类。最终,渔翁坐收渔利,得到了大量利益。这个故事中渔翁的行为与智慧成为后世用来形容“第三方从其他两方的矛盾或冲突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