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五斗米折腰是谁的典故?

陶渊明由于淡泊功名,为官清正,不愿与腐败官场同流合污,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
不为五斗米折腰是谁的典故?
陶渊明由于淡泊功名,为官清正,不愿与腐败官场同流合污,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县吏说:“当束带迎之.”就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躬耕陇亩.2023-05-22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最好的印证就是在陶渊明身上。
陶渊明的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
东晋后期的大诗人陶渊明,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为了生存,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后来,为了生活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陶渊明是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的。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适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气节为代价。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一代文风2022-11-22
球球词典 阅读 20 次 更新于 2025-07-28 00:23:59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翡希信息咨询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最早是指谁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最早是指陶渊明。以下是关于此成语的详细解释:出处:该成语出自《晋书·陶潜传》。原文描述了陶渊明在担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向粗俗傲慢的督邮低声下气,而毅然辞职的故事。含义:“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意味着不会因为微薄的俸禄而违背自己的原则和尊严,去向小人谄媚。这里的“五...

  •  海南加宸 五斗米折腰的典故是谁

    陶渊明,作为成语“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出处人物,其故事记载于《晋书·陶潜传》。这一成语源自陶渊明在彭泽县令任上的毅然辞官。陶渊明一生淡泊名利,其仕途生涯充满了时隐时仕的抉择。在义熙元年(405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踏上仕途,担任了彭泽县令一职。然而,这段为官经历却因一...

  •  谷艾文艺苑 不为5斗米折腰的古代人物是谁

    总的来说,“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以他的高尚品格和卓越的文学成就,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  谷艾文艺苑 “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句后是谁说的?这句话背后有什么故事呢?

    “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句话是陶渊明说的。这句话背后的故事如下:故事背景:陶渊明由于淡泊功名,为官清正,不愿与腐败官场同流合污,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他最后一次做官是在义熙元年,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事件起因:到任第八十一天时,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刘云来检查公务。刘云以凶狠...

  •  起航知识小百科 陶渊明不为5斗米折腰的故事

    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说,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歇后语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