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悲丝的典故介绍如下:《墨子悲丝》初见于《墨子·所染》,相传有一次墨子看到染丝,纯洁的白丝随着染料的颜色而改变,从而想到了人生。他认为,不论是“功名蔽天地”的“仁义显人”,还是“为天下缪”的“不义辱人”,都不能避免不被外界所改变。并且还认为不仅仅是普通人会这样,就是一国之主...
墨子悲丝的典故被用来比喻钟山风雨变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谨慎抉择的重要性:墨子悲丝的故事讲述,墨子看到染丝的过程后感慨,白色的丝放入青色的染缸里,出来就变成了青色;放入黄色的染缸里,出来就变成了黄色。他由此联想到人生,一旦做出了选择,就很难再回到最初的状态。这一典故被用来比喻钟山风雨...
墨翟悲丝: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人称墨子。墨子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五入为五色,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治国亦然。”此作墨翟悲丝,通称悲染。【哀笺】:“悲丝”见于《墨子》所染第三:舜染於许由伯阳,禹染於皋陶伯益,汤染於伊尹仲虺,武王染於太公周公。…...
《墨子·所染》:“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后以此典指人易为环境、习俗等所左右,而改变自己。唐·罗隐《谗书》:“阮何情而泣路?墨何事而悲丝?”南朝齐·孔稚��《北山...
”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陈毅元帅也有五绝:“亡羊惧岐路,染丝悲墨子。我亦厌淡红,恶其乱朱紫。”很显然,这是一个被应用的非常普通的典故,同时,也是一个很早就列入儿童教育的典故。这个典故——墨子悲丝——的原文很短:“墨子出行,见素丝,质本洁而染为黄、为黑,故悲之。”题意是:墨子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