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后,包拯任期满,被调至中央任职,果然“岁满不持一砚归”。《包公掷砚》的故事就是以这个蓝本创作的。他弹劾陈州京西路转运司,揭露其盘剥灾民的罪行的事迹,被石玉昆的《三侠五义》再创作为家喻户晓的包公戏《陈州放粮》,民间渲染加工成开封府尹、钦差大臣“包青天”奉命查赈,剧中涉及国舅们...
离任后,包拯乘船回京述职,在羚羊峡口遇到一阵奇怪的大风雨,乘坐的船出了一些差错,他亲自下舱检查,发现船舱里私藏了一块端砚。原来当地的老百姓知道包拯清廉,不愿多拿一块砚台。为了感激包拯,也为了给他留个纪念,当地老百姓悄悄将这方砚台放在了船舱内。包拯发现这块砚台之后,一言不发,最后将这...
包拯的家族中发生了一段特殊的轶事。包拯的长子包繶曾担任潭州通判,但不幸早逝,留下了年幼的遗孤包文辅,他也未能长大。面对长房的后继无人,包拯决定将包经的次子过继为自己的继承人。据南宋学者包逊在《盱江包氏家谱原序》中的记载,包经的次子名为包滨,被遣回合肥,成为了包家的新嗣子,改名...
包拯执法之刚正不阿在其出知庐州时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庐州是包拯的家乡,任知州时,他的亲朋故旧多以为可得其庇护,干了不少仗势欺人,甚至扰乱官府的不法之事。包拯决心大义灭亲,以示警戒。时恰有一从舅犯法,包拯不以近亲为忌,在公堂上将其依法责挞一顿,自此以后,亲旧皆屏息收敛,再不敢胡...
包拯轶事典故 1、巧答典客 包拯出使辽国时,辽国命馆伴对包拯说:“你们不久前在雄州(今河北雄县)城开了便门,就是想引诱我国的叛徒,以便刺探边疆的情报吧?”包拯说:“你们的涿州城曾经也开过便门,刺探边疆的情报为何一定要开便门呢?”那个人便无言以对。2、嘉祐四真 宋仁宗嘉祐年间,富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