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的轶事典故

包公查案遭人陷害、各路百姓掩护包公、包公怒铡皇亲国戚、成功放粮赈灾等等,演绎了一个青天大老爷为民除害、不畏强权且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故事。 祖父:包士通,后因包拯显贵赠太子少傅。 祖母:宣氏,追封冯翊郡太夫人。 包令仪,官至虞部员外郎,后因包拯显贵赠太保。
包拯的轶事典故
包拯被提拔为大理寺丞、知端州(相当于今天的广东肇庆市)时。当时端州特产端砚是宋朝士大夫最珍爱时髦的雅器,当地每年向朝廷进贡。凡在这里做“一把手”的官员,都在“贡砚”规定的数量外加征几十倍的数额以贿赂朝廷权贵,所谓“打点”中央的关系,此举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个性官员包拯一上任就高调破除这则运行多年的潜规则,下令只能按规定数量生产端砚,州县官员一律不准私自加码,违者重罚。并且表态,自己作为“一把手”,决不要一块端砚。此举在当地掀起轩然大波。3年后,包拯任期满,被调至中央任职,果然“岁满不持一砚归”。《包公掷砚》的故事就是以这个蓝本创作的。他弹劾陈州京西路转运司,揭露其盘剥灾民的罪行的事迹,被石玉昆的《三侠五义》再创作为家喻户晓的包公戏《陈州放粮》,民间渲染加工成开封府尹、钦差大臣“包青天”奉命查赈,剧中涉及国舅们害民肥私、包公查案遭人陷害、各路百姓掩护包公、包公怒铡皇亲国戚、成功放粮赈灾等等,演绎了一个青天大老爷为民除害、不畏强权且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故事。 祖父:包士通,后因包拯显贵赠太子少傅。 祖母:宣氏,追封冯翊郡太夫人。 包令仪,官至虞部员外郎,后因包拯显贵赠太保。 张氏,追封(阙)阳郡太夫人。 李氏,包拯原配,早卒。 董氏,包拯继室,后封永康郡夫人。 儿子 包繶,包拯长子,娶崔氏,官至太常寺太祝、通判潭州,先于包拯去世。 包绶,幼名包诞,包拯幼子,出生在媵妾家中,后被崔氏迎回,官至朝奉郎、通判潭州。 女儿 包氏,嫁陕州硖石县主簿王向。 包氏,嫁国子监主簿文效。

2016-05-06
球球词典 阅读 3 次 更新于 2025-04-22 11:15:40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3年后,包拯任期满,被调至中央任职,果然“岁满不持一砚归”。《包公掷砚》的故事就是以这个蓝本创作的。他弹劾陈州京西路转运司,揭露其盘剥灾民的罪行的事迹,被石玉昆的《三侠五义》再创作为家喻户晓的包公戏《陈州放粮》,民间渲染加工成开封府尹、钦差大臣“包青天”奉命查赈,剧中涉及国舅们...

  •  念水彤4c 包拯的轶事典故

    离任后,包拯乘船回京述职,在羚羊峡口遇到一阵奇怪的大风雨,乘坐的船出了一些差错,他亲自下舱检查,发现船舱里私藏了一块端砚。原来当地的老百姓知道包拯清廉,不愿多拿一块砚台。为了感激包拯,也为了给他留个纪念,当地老百姓悄悄将这方砚台放在了船舱内。包拯发现这块砚台之后,一言不发,最后将这...

  • 包拯的家族中发生了一段特殊的轶事。包拯的长子包繶曾担任潭州通判,但不幸早逝,留下了年幼的遗孤包文辅,他也未能长大。面对长房的后继无人,包拯决定将包经的次子过继为自己的继承人。据南宋学者包逊在《盱江包氏家谱原序》中的记载,包经的次子名为包滨,被遣回合肥,成为了包家的新嗣子,改名...

  • 夜幕降临的宝宝 包公的故事

    包拯执法之刚正不阿在其出知庐州时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庐州是包拯的家乡,任知州时,他的亲朋故旧多以为可得其庇护,干了不少仗势欺人,甚至扰乱官府的不法之事。包拯决心大义灭亲,以示警戒。时恰有一从舅犯法,包拯不以近亲为忌,在公堂上将其依法责挞一顿,自此以后,亲旧皆屏息收敛,再不敢胡...

  •  生活大家a 包拯是几品官?

    包拯轶事典故 1、巧答典客 包拯出使辽国时,辽国命馆伴对包拯说:“你们不久前在雄州(今河北雄县)城开了便门,就是想引诱我国的叛徒,以便刺探边疆的情报吧?”包拯说:“你们的涿州城曾经也开过便门,刺探边疆的情报为何一定要开便门呢?”那个人便无言以对。2、嘉祐四真 宋仁宗嘉祐年间,富弼...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