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在春秋战国年间有一个江湖非常有名的大盗名叫盗跖,这个人不仅因为“盗”而闻名,更因为他坚持自己的原则而被大家认可,比如“圣”(估测屋里有多少钱财)、“勇”(一马当先进入房间)、“义”(最后一个离开屋子,为同伴善后)、“智”(根据情况判断是否动手)、“仁”(分赃要公平)等。...
石达开诗:“大盗亦有道,诗书人所屑。”《新五代史·吴世家赞》:“呜呼,盗亦有道,信哉!”
庄子在全书中不止一次提到盗拓,比如《胠箧》《在宥》。故事开始。柳下惠和孔子是朋友,季的弟弟叫盗跖。“盗亦有道”的典故就出自这位。盗拓的小弟问盗跖:“盗亦有道乎?”跖曰:“去到哪里,都有规矩和准绳。凭空推测屋子里有什么财物可以偷,这是圣明,身先士卒第一个冲进屋子里开头炮,这叫勇敢。
柳下跖是春秋时期的一位黑帮头目,他与孔子辩论时,使孔子哑口无言,这个典故在“批林批孔”时期广为流传。柳下跖认为强盗的行为也有其道义和原则,包括圣明、勇敢、义气、明智、仁义等五条。所谓“七不抢八不夺”,是指在抢夺财物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七不抢包括:不抢临近的村子,不抢送信的人...
先谈谈“盗亦有道”的来历。据说这典故,和柳下跖有关。柳先生是春秋时的一黑帮头子,一次和孔子言语交锋,把孔二诘问得哑口无言。这典故在“批林批孔”时广为流传。现在的孩子们知的倒少了。柳先生是这么定位自己的行为原则的:“道义原则到什么地方都有!对于我们强盗来说,事先摸清楚对方府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