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们说起“盗亦有道”,已不再是把这个人当“盗贼”看,而是更看重他身上那种行侠仗义的江湖豪气,比如历史上朱元璋时期的大盗方国珍,归顺朱元璋后,他在浙东海上阻截元朝的运粮船,沉重打击了元军的后勤,为促进朝代更迭出了一份大力 像这种,人们更愿意称其为“大侠”,而不仅仅是带着鄙夷色...
”《新五代史·吴世家赞》:“呜呼,盗亦有道,信哉!”
柳下跖是春秋时期的一位黑帮头目,他与孔子辩论时,使孔子哑口无言,这个典故在“批林批孔”时期广为流传。柳下跖认为强盗的行为也有其道义和原则,包括圣明、勇敢、义气、明智、仁义等五条。所谓“七不抢八不夺”,是指在抢夺财物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七不抢包括:不抢临近的村子,不抢送信的人...
出自庄子,外篇,箧第十 就是小偷也有偷盗的道义,
盗亦有道(拼音:dào yì yǒu dào)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战国·庄周《庄子·胠箧》。盗亦有道指盗贼也有其为盗的准则。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主语、分句。成语出处 战国·庄周《庄子·胠箧》:“故盗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