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胆”的典故

典出《三国志·蜀书·姜维传》:维死时见剖,胆大如斗。三国时,蜀国统领大军的姜维在剑阁得知后主投降魏国大将邓艾的消息,大吃一惊,众将士也无比气愤,考虑大势已去,无法挽回,难以进行抵抗,但又不愿轻易投降,这时姜维心生一计,决定先投降魏国大将钟会再说,等日后有机会时,再作恢复蜀国的计划。...
“斗胆”的典故
典出《三国志·蜀书·姜维传》:维死时见剖,胆大如斗。
  三国时,蜀国统领大军的姜维在剑阁得知后主投降魏国大将邓艾的消息,大吃一惊,众将士也无比气愤,考虑大势已去,无法挽回,难以进行抵抗,但又不愿轻易投降,这时姜维心生一计,决定先投降魏国大将钟会再说,等日后有机会时,再作恢复蜀国的计划。
  投降魏国的姜维很快便得到钟会的信任。邓艾与钟会原本就有矛盾,邓艾攻入成都,觉得是立了灭亡蜀国的大功,于是得意专横。加上司马昭想利用钟会的兵力来牵制邓艾,以各个击破,所以两人的矛盾更加尖锐。这时候,姜维乘机从中挑拨,钟会打算以成都为基地进行反叛,让姜维作先锋。当时魏军的将士对钟会重用姜维早就不满,当他们看到钟会要反叛的迹象后,都纷纷反对,并且团结起来杀死了钟会。姜维虽有大智大勇,但终因寡不敌众,最后被魏军杀死。在姜维死后,魏军很想知道姜维为什么有如此大的气魄,敢孤身与魏军做对。于是,人们剖开了姜维的腹部,看看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才发现他的胆囊极大,大得简直像斗一般,这让在场的魏国官兵惊讶不已。
  此后,便产生了“斗胆”一词,本是形容胆大,后来经常用作自谦之词2012-06-29
典出《三国志·蜀书·姜维传》:维死时见剖,胆大如斗。
1. 大胆,多形容胆气豪壮。语出《三国志·蜀志·姜维传》“杀会及维”裴松之注引晋郭颁《魏晋世语》:“维死时见剖,胆如斗大。”
  南朝梁简文帝《七励》:“至如牵钩壮气,斗胆豪心……标威於 鴈门 之境,振旅於龙突之乡。” 唐胡曾《谢赐钱启》:“推葛亮之秤心,负姜维之斗胆,内安宗庙,外却蛮夷。”
  2. 多作谦辞。
  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一折:“小人斗胆,敢问老爹你你一个名姓也。”《再生缘》第四三回:“晚生父子忧心极,斗胆而来叩府前。”2012-06-29
典出《三国志·蜀书·姜维传》:维死时见剖,胆大如斗。2012-06-29
球球词典 阅读 2 次 更新于 2025-04-21 16:30:5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文暄生活科普 斗胆的斗是什么意思斗胆的典故

    3、典故:典出《三国志·蜀书·姜维传》:维死时见剖,胆大如斗。4、三国时,蜀国统领大军的姜维在剑阁得知后主投降魏国大将邓艾的消息,大吃一惊,众将士也无比气愤,考虑大势已去,无法挽回,难以进行抵抗,但又不愿轻易投降,这时姜维心生一计,决定先投降魏国大将钟会再说,等日后有机会时,再作恢...

  •  新生活互联 斗胆的斗是什么意思斗胆的典故

    3、关于"斗胆"的典故,源自《三国志·蜀书·姜维传》。其中记载,姜维在身死后,人们发现他的胆囊异常庞大,如同斗一般。这一发现使得人们对他胆量之大感到惊讶。4、在三国时期,蜀汉的将领姜维在剑阁得知刘禅已经向魏将邓艾投降的消息后,感到非常震惊。他的士兵们也愤怒不已。在情势已无法挽回,继续抵抗...

  •  巡音_111 “斗胆”的典故

    典出《三国志·蜀书·姜维传》:维死时见剖,胆大如斗。1. 大胆,多形容胆气豪壮。语出《三国志·蜀志·姜维传》“杀会及维”裴松之注引晋郭颁《魏晋世语》:“维死时见剖,胆如斗大。”南朝梁简文帝《七励》:“至如牵钩壮气,斗胆豪心……标威於 鴈门 之境,振旅於龙突之乡。” 唐胡曾...

  •  海南加宸 斗胆典故

    姜维之死,引发了人们对其胆识的惊叹。当魏军剖开他的腹部,发现他的胆囊巨大如斗,这惊人的胆量令在场的敌人都感到惊讶。从此,“斗胆”一词便流传开来,起初形容他的英勇,后来则常被人们用作自谦的表达,象征着超乎常人的胆识和勇气。

  • 姜维便假意与锺会勾结,想乘机恢复蜀国。可是事情败露,他被魏兵杀死。姜维死后,魏军很想知道姜维为什么有如此大的气魄,敢孤身与魏军作对。于是,魏兵剖开他的肚子,发现姜维的胆囊大得像斗一样,这让在场的魏国官兵惊讶不已。此后,便产生了“斗胆”一词,本是形容胆大,后来经常用作自谦之词。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