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仁因我而死的典故

“伯仁因我而死”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典故。相传,战国时期齐国有个叫孟尝君的大臣,他曾与齐王妃私通,并因此被发配到边疆任职。后来,齐国面临着外敌入侵的危机,为了救国,孟尝君向齐王提出了一份计划书,但齐王认为这个计划过于冒险,不采纳。在关键时刻,孟尝君找到了齐国的名将田单,并说服他带领...
伯仁因我而死的典故
伯仁因我而死的典故如下:
“伯仁因我而死”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典故。相传,战国时期齐国有个叫孟尝君的大臣,他曾与齐王妃私通,并因此被发配到边疆任职。后来,齐国面临着外敌入侵的危机,为了救国,孟尝君向齐王提出了一份计划书,但齐王认为这个计划过于冒险,不采纳。
在关键时刻,孟尝君找到了齐国的名将田单,并说服他带领军队前往抵御外敌。田单听从孟尝君的建议后,果断出击,成功地击败了入侵的敌军。然而,在战斗中,田单的义子伯仁因保护田单而阵亡。
后来,孟尝君感到十分内疚,因此主动去见田单,请求田单杀死自己,以赎罪。田单知道孟尝君对国家和民族所做出的贡献,最终没有执行孟尝君的要求。这个故事表现了孟尝君高尚的品德和为国家、人民拼搏奉献的精神,同时也反映了爱国主义的崇高情怀和牺牲精神。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典故也被用来形容一些类似的场景和人物。例如,一个人因为某种原因而导致他人牺牲,之后自责和忏悔,愿意承担责任和惩罚,就可以用“伯仁因我而死”的典故来形容。
伯仁因我而死启示:
1、懂得承担责任:如果我们的行为导致了别人的损失或伤害,我们应该勇于承担责任,并采取恰当的补偿措施。
2、坚持正义:在面对道德和法律的选择时,我们应该始终秉持正义,不偏不倚,不以私利为先,而是以公正为准则。

3、珍视生命: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每一个生命都应该得到尊重。我们应该尽力避免危险和风险,并保护周围人的安全。
4、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应该自觉地践行良好的品德,建立和谐的家庭,履行社会责任,努力推动社会发展,共同实现“天下大同”的愿景。
总之,“伯仁因我而死”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忽略他人的权益和安全。在生活中,我们需要保持谦虚、尊重和责任感,始终坚持正义和公正,努力为社会和他人做出自己的贡献,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为世界带来更多的美好。
2023-03-14
球球词典 阅读 28 次 更新于 2025-09-11 19:03:58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上海贡苒网络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意思

    1. 谚语“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德和伦理观念,即一个人的行为虽然本意并非伤害他人,但如果其行为导致了他人受害,那么这个人的责任也是不可忽视的。2. 这句话出自《晋书·列传三十九》,讲述了王导与周顗之间的故事。王导虽未直接参与杀害周顗,但他的沉默却为周顗的死埋...

  •  宜美生活妙招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来自哪个典故,你怎么看这个典故?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来自东晋初年王导的故事。这个典故讲述了东晋初年名士周顗(字伯仁)与王导之间的悲剧。周伯仁出身名门,自幼聪敏好学,才思敏捷,且性格沉稳,有着魏晋风骨,即一种独特性格加上才华横溢的独特表现。他在东晋朝廷中担任要职,曾多次为朝廷平定叛乱,立下赫赫战功,同时也因...

  •  宜美生活妙招 请问一下:伯仁却因我而死的典故是怎么样的一个故事?

    “伯仁却因我而死”的典故源于东晋时期的一段历史事件。以下是该典故的详细故事:背景:公元322年,晋室重臣王敦起兵作乱,王导及其家族受到牵连。为了挽救家族,王导带着王氏子弟跪在宫殿门前请罪。周靑的态度:王导在此时遇到了周靑,他小声对周靑说:“伯仁,我全家100多口,就靠你了。”然而,周...

  •  夏天依旧辉煌 伯仁非我所杀,却因我而死

    伯仁非我所杀,却因我而死这句话的意思是,我虽然不是直接杀害伯仁的凶手,但是因为我的原因,伯仁最终还是死了。这个典故出自《晋书·列传三十九》,故事主人公是王导和周顗。这个典故的起因是王导之兄王敦作乱,王敦自恃文韬武略、无人能敌,不服朝廷管束,对朝廷阴奉阳违,甚至抵触,在不被晋元帝...

  • 出自《资治通鉴》晋纪历史小典故:我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这句话是东晋晋元帝时期的王导的名言。王导时任司空,而“伯仁”是另一个人,姓周名yi,字伯仁。周伯仁时任尚书。王敦自恃文韬武略无人能敌,对中央命令阳奉阴违,晋元帝大为恼火。此时,刘槐向晋元帝建议,将在南京的王氏家族成员一律...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