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路不走的典故出处道德经的大道甚夷,而民好径。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
见路不走是的一种能力,正如老子《道德经》中所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遇到事了,找到哪些是客观实际我不能改变的,哪些是我能掌控改变的,见路不走是解决实事求是的可操作性问题。“...
不走,并不是不能走,自身条件符合就可以走。只要是路都不走,那就是走了一条见路不走的路。做到了见路不走,找到自己的路走,你应该就是找到了因果的关系,找到了理性思考的路。见相非相,那是看破了表象,得到了真实的道理,即是见了如来,了了道了。刻舟求剑,因为刻了舟,着了相,所以...
这两句谚语最早出自春秋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七章:“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弗为而成。”意思是:不走出家门,通过道就可以知晓天下事理;不观望窗外,通过道可以知晓自然规律。走得越远,对道就知道得越少。常言道“秀...
例如,《论语·雍也》中记载孔子评价澹台灭明“行不由径”,即强调为人应光明磊落,不走捷径、不投机取巧。此处“径”指小路,暗喻偏离正道的取巧行为。若将“道而不径”与此关联,可理解为对“正道直行”价值观的另一种表述。 进一步追溯,“行不由径”的出处与《论语》中子游举荐人才的典故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