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路不走的典故出处道德经

见路不走的典故出处道德经的大道甚夷,而民好径。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
见路不走的典故出处道德经
见路不走的典故出处道德经的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

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被誉为“中华文化之源”“万经之王”。

个人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
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
2023-11-04
球球词典 阅读 89 次 更新于 2025-07-28 00:29:3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见路不走的典故出处道德经的大道甚夷,而民好径。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

  •  我的骄傲1718 见路不走

    见路不走是的一种能力,正如老子《道德经》中所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遇到事了,找到哪些是客观实际我不能改变的,哪些是我能掌控改变的,见路不走是解决实事求是的可操作性问题。“...

  •  周八闯天下 见路不走完整一句话是什么?

    不走,并不是不能走,自身条件符合就可以走。只要是路都不走,那就是走了一条见路不走的路。做到了见路不走,找到自己的路走,你应该就是找到了因果的关系,找到了理性思考的路。见相非相,那是看破了表象,得到了真实的道理,即是见了如来,了了道了。刻舟求剑,因为刻了舟,着了相,所以...

  •  阳光MP4 “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的意思

    这两句谚语最早出自春秋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七章:“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弗为而成。”意思是:不走出家门,通过道就可以知晓天下事理;不观望窗外,通过道可以知晓自然规律。走得越远,对道就知道得越少。常言道“秀...

  •  蓝韵生活馆 道而不径出处

    例如,《论语·雍也》中记载孔子评价澹台灭明“行不由径”,即强调为人应光明磊落,不走捷径、不投机取巧。此处“径”指小路,暗喻偏离正道的取巧行为。若将“道而不径”与此关联,可理解为对“正道直行”价值观的另一种表述。 进一步追溯,“行不由径”的出处与《论语》中子游举荐人才的典故密切...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