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路不走的典故出处道德经

见路不走的典故出处道德经的大道甚夷,而民好径。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
见路不走的典故出处道德经
见路不走的典故出处道德经的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

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被誉为“中华文化之源”“万经之王”。

个人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
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
2023-11-04
球球词典 阅读 96 次 更新于 2025-09-11 16:45:21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见路不走的典故出处道德经的大道甚夷,而民好径。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

  •  文暄生活科普 《道德经》:见死不救和见路不走,两个非常高级的思维

    见路不走:遵循客观规律,不盲目跟风(注:由于“见路不走”并非直接出自《道德经》,但可以从老子的哲学思想中提炼出相关理念进行解读)核心意义:“见路不走”意味着在面对选择时,不应盲目跟随他人的脚步或已有的路径,而应依据客观规律和自身实际情况做出判断。《道德经》的哲学基础:道法自然:老子...

  •  谷艾文艺苑 见路不走——《道德经》从未告诉我们什么是“道”

    做减法,去繁就简《道德经》中提倡“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减少人为干预。这与“见路不走”中的为人生做减法相呼应。我们不应被过多的知识和经验所束缚,而应抛掉那些不必要的教条和框架,从事物的本质出发,以简洁明了的方式解决问题。实事求是,因时制宜“见路不走”强调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判断...

  •  文暄生活科普 《道德经》第三十四章:有时候忘了路,才能找到路

    四、见路不走,即见因果 在故事的结尾,老子告诉周同学:“有时候忘了路,才能找到路。”这句话不仅是对周同学登山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阐述。它告诉我们,在面对困境或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学会放下对既定路径的执着,以开放的心态去探索、去尝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发现“路”...

  •  我的骄傲1718 见路不走

    见路不走是的一种能力,正如老子《道德经》中所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遇到事了,找到哪些是客观实际我不能改变的,哪些是我能掌控改变的,见路不走是解决实事求是的可操作性问题。“...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