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阳采薇”是指伯夷和叔齐在首阳山采薇而食,以此表达他们不食周粟的气节。“不食周粟,采薇而食”的历史典故如下:背景:伯夷和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国国君的长子和三子。孤竹国是商朝边境的一个小国,位于今天的河北东北部和辽宁西部一带。伯夷和叔齐因“兄弟让国”的美谈而闻名。投奔周文王:他们听...
首阳采薇,是中国古代文人常常引用的典故,反映了士人对理想和道德的坚守。元稹在《二十章》中写道:“可惜官仓无限粟,伯夷饿死黄口肥。”这句诗揭示了官场的荒谬,伯夷宁可饿死也不食污浊之食。孟郊的《罪松伊吕代封爵》中,夷齐以终身饥饿为代价,坚守清高,不愿接受封爵。岑参的《潼关怀古》提及伯夷...
采薇典故名是首阳采薇。典故出处:典出《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伯夷、叔齐辞让王位,勒住武王的马缰谏诤,在周灭商后,耻于吃周家天下的粮食,采薇首阳,最后饿死。后遂用 “首阳采薇”等喻人坚守气节。相传周武王灭商后 ,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典源译...
稍微带点意译:周武王平定了殷商末世的乱局后,天下都以周朝为宗,但是伯夷、叔齐以这为耻辱,遵守民族大义不吃周朝出产的粮食(粟米),隐居在首阳山,采薇(某种野菜)来吃。很简单嘛
采薇:伯夷叔齐选择不食周粟,以薇菜为生。背景:伯夷、叔齐是殷末孤竹君的两位公子,在商朝灭亡后,他们选择隐居首阳山,坚守自己的道义,拒绝食用周朝的食物。行为:他们以薇菜为食,以此表明自己不愿与新政权妥协的立场。这种行为不仅是对食物的拒绝,更是对旧有价值观和道义的坚守。结果:根据《古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