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的典故

纸上谈兵的典故讲述的是战国时期赵国的赵括虽然熟记兵法,但缺乏实战经验,最终导致战败的故事。背景:赵括的父亲赵奢是赵国的大将,通晓兵法,英勇善战。赵括从小喜欢兵书,对兵法熟记于心,甚至能背诵如流,连赵奢有时也辩不过他。赵括的自信与自负:由于熟记兵法,赵括逐渐变得目中无人,自以为天下无敌,...
纸上谈兵的典故
纸上谈兵的典故讲述的是战国时期赵国的赵括虽然熟记兵法,但缺乏实战经验,最终导致战败的故事。
背景:赵括的父亲赵奢是赵国的大将,通晓兵法,英勇善战。赵括从小喜欢兵书,对兵法熟记于心,甚至能背诵如流,连赵奢有时也辩不过他。
赵括的自信与自负:由于熟记兵法,赵括逐渐变得目中无人,自以为天下无敌,不时在长者面前卖弄自己的才华。然而,他的父亲赵奢却认为他只是在纸上谈兵,实战中并无用处,预言他日后领兵必败。
长平之战:在公元前260年的秦、赵长平之战中,赵括被赵孝成王任命为大将,接替了老将廉颇。他一到前线,就改变了廉颇的坚守策略,改为主动出击。然而,由于缺乏实战经验和对敌情的准确判断,赵括的军队被秦军重重包围,最终战败。
结果:赵括在阵地上坚守了四十六天后被秦军战死,他带的四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只有极少数人得以生还。这一战役成为了赵国历史上的重大败仗,也验证了赵奢的预言。
寓意:纸上谈兵的故事告诉我们,理论知识虽然重要,但实践经验同样不可或缺。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取得真正的成功。
2025-04-07
球球词典 阅读 2 次 更新于 2025-04-21 04:55:48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纸上谈兵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典故。其主要描述了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虽然对军事理论十分熟悉,但缺乏实战指挥经验。在长平之战中,赵括仅仅停留在纸上空谈,结果招致失败,成为后来被视为纸上谈兵的成语故事来源。它用来警示人们只有理论知识而无实际行动,空有学问却缺乏实践能力是不堪大用的。现在常常...

  • 四川翡希 纸上谈兵的典故由来

    纸上谈兵的典故由来如下:直接由来:纸上谈兵这一成语直接源于对战国时期赵国将领赵括的评价。赵括虽然熟读兵法,但缺乏实战经验,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行事,不知变通,最终导致赵军大败。历史背景: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括接替廉颇成为赵将后,在长平之战中贸然进攻,结果被秦军打败。

  •  文暄生活科普 纸上谈兵的典故(100字以内)

    赵括的纸上谈兵典故,源于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在赵国陷入饥荒的困境下,赵王原本依赖廉颇的疲敌战术,但赵括凭借其丰富的理论知识,说服了赵王,接替廉颇成为了赵军的统帅。然而,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在他指挥的实战中暴露无遗。在秦军的诱敌深入策略下,赵括的四十万大军陷入长平谷地,后路被切断,最...

  • 纸上谈兵的典故:战国时期,有一名将领叫赵括,赵括的父亲屡立战功,他也从小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头头是道。有一次,赵王命赵括为将,代替廉颇出战,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但赵王坚持,结果因为不变通中了秦军的埋伏,赵军四十余万全部被俘,后被白起设计坑杀。拓展知识:战国时期,赵国有一员大...

  • 纸上谈兵的故事典故: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一次,秦国派白起为将,统率百万雄兵讨伐赵国。赵国命大将廉颇在长平阻击秦军,廉颇命令赵军凭险固守,以便让秦兵不战...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