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的典故

纸上谈兵的典故讲述的是战国时期赵国的赵括虽然熟记兵法,但缺乏实战经验,最终导致战败的故事。背景:赵括的父亲赵奢是赵国的大将,通晓兵法,英勇善战。赵括从小喜欢兵书,对兵法熟记于心,甚至能背诵如流,连赵奢有时也辩不过他。赵括的自信与自负:由于熟记兵法,赵括逐渐变得目中无人,自以为天下无敌,...
纸上谈兵的典故
纸上谈兵的典故讲述的是战国时期赵国的赵括虽然熟记兵法,但缺乏实战经验,最终导致战败的故事。
背景:赵括的父亲赵奢是赵国的大将,通晓兵法,英勇善战。赵括从小喜欢兵书,对兵法熟记于心,甚至能背诵如流,连赵奢有时也辩不过他。
赵括的自信与自负:由于熟记兵法,赵括逐渐变得目中无人,自以为天下无敌,不时在长者面前卖弄自己的才华。然而,他的父亲赵奢却认为他只是在纸上谈兵,实战中并无用处,预言他日后领兵必败。
长平之战:在公元前260年的秦、赵长平之战中,赵括被赵孝成王任命为大将,接替了老将廉颇。他一到前线,就改变了廉颇的坚守策略,改为主动出击。然而,由于缺乏实战经验和对敌情的准确判断,赵括的军队被秦军重重包围,最终战败。
结果:赵括在阵地上坚守了四十六天后被秦军战死,他带的四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只有极少数人得以生还。这一战役成为了赵国历史上的重大败仗,也验证了赵奢的预言。
寓意:纸上谈兵的故事告诉我们,理论知识虽然重要,但实践经验同样不可或缺。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取得真正的成功。
2025-04-07
球球词典 阅读 21 次 更新于 2025-07-26 10:05:1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纸上谈兵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典故。其主要描述了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虽然对军事理论十分熟悉,但缺乏实战指挥经验。在长平之战中,赵括仅仅停留在纸上空谈,结果招致失败,成为后来被视为纸上谈兵的成语故事来源。它用来警示人们只有理论知识而无实际行动,空有学问却缺乏实践能力是不堪大用的。现在常常...

  •  翡希信息咨询 纸上谈兵的典故

    纸上谈兵的典故源于战国时期赵国的赵括。以下是关于纸上谈兵典故的详细解答:1. 典故背景: 战国时期,赵国有一名大将赵奢,他通晓兵法,英勇善战,深受赵惠文王的器重。2. 赵括的特点: 赵括是赵奢的儿子,从小喜欢兵书,熟记兵法,甚至能背诵如流,对答如流。 赵括在熟记兵法后,变得目中无人,自...

  •  翡希信息咨询 纸上谈兵的典故

    纸上谈兵的典故源于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背景:公元前262年,秦赵两国在长平展开激战。秦军攻占野王,使得上党地区形势危急。韩军将领不愿投降秦国,选择将上党献给赵国。赵国派廉颇率军救援,但长平和上党均已被秦军占领,廉颇采取了坚守策略。起因:秦昭襄王在范雎的建议下,利用赵括的年轻和缺乏实战经...

  • 四川翡希 纸上谈兵的典故由来

    纸上谈兵的典故由来如下:直接由来:纸上谈兵这一成语直接源于对战国时期赵国将领赵括的评价。赵括虽然熟读兵法,但缺乏实战经验,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行事,不知变通,最终导致赵军大败。历史背景: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括接替廉颇成为赵将后,在长平之战中贸然进攻,结果被秦军打败。

  •  翡希信息咨询 纸上谈兵的典故

    纸上谈兵的典故发生在战国时期,具体指的是赵括虽然熟记兵法,但缺乏实战经验,最终导致战败的故事。以下是该典故的详细内容:背景:赵括的父亲赵奢是赵国的大将,通晓兵法,英勇善战。赵括从小喜欢兵书,能够熟记兵法,对答如流,甚至在父亲面前也常能胜出。赵奢的担忧:赵奢认为用兵是极危险的事,关系到...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