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典故。其主要描述了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虽然对军事理论十分熟悉,但缺乏实战指挥经验。在长平之战中,赵括仅仅停留在纸上空谈,结果招致失败,成为后来被视为纸上谈兵的成语故事来源。它用来警示人们只有理论知识而无实际行动,空有学问却缺乏实践能力是不堪大用的。现在常常...
“纸上谈兵”这一典故就源于此役,它警示后人,在学习和工作中,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否则就可能像赵括一样,虽然理论知识丰富,但在实际应用中却遭遇失败。
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于是几十万兵士投降于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
纸上谈兵的历史故事简短概述如下:成语来源: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源于战国时期赵国的赵括。虽然赵括生活的时代没有纸,但后人根据蔺相如的评价“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总结出了“纸上谈兵”这一成语。故事背景:公元前262年,秦国攻占了韩国的野王,切断了韩国上党郡与本土的联系。上党郡守...
纸上谈兵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典故,形容空谈理论而无实践经验。主要人物:赵括,赵奢之子,虽熟读兵书但缺乏实战经验。事件:在长平之战中,赵括仅凭理论知识指挥战斗,导致赵国失败。寓意:警示人们不要只满足于书本知识,应注重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