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的典故简短

纸上谈兵的典故:战国时期,有一名将领叫赵括,赵括的父亲屡立战功,他也从小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头头是道。有一次,赵王命赵括为将,代替廉颇出战,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但赵王坚持,结果因为不变通中了秦军的埋伏,赵军四十余万全部被俘,后被白起设计坑杀。拓展知识:战国时期,赵国有一员大...
纸上谈兵的典故简短
纸上谈兵的典故:战国时期,有一名将领叫赵括,赵括的父亲屡立战功,他也从小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头头是道。有一次,赵王命赵括为将,代替廉颇出战,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但赵王坚持,结果因为不变通中了秦军的埋伏,赵军四十余万全部被俘,后被白起设计坑杀。

拓展知识:
战国时期,赵国有一员大将名叫赵奢,他屡立战功,被封为马服君。赵奢的儿子名叫赵括,他小时候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头头是道,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但也不说他好。
赵括的母亲觉得很奇怪就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很担忧地说:“打仗,是生死攸关的事,儿子虽然熟读兵法,但是没有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将来若是率军打仗,恐怕会遭到惨败。”后来有一次,秦国派白起为将,统率百万雄兵讨伐赵国。
赵国命大将廉颇,率四十万大军在长平阻击秦军。廉颇知道秦军人马众多,粮草运输困难,不利久战。他命令赵军凭险固守,以便让秦兵不战自退。秦赵两国军队在长平相峙许久,仍然不能有所突破,白起无计可施,眼看粮草接济不上,急得六神无主。

于是,有将士献计让他派人到赵国散布流言,说秦军根本不怕廉颇,最怕的是赵括。赵王不知是计,立即命赵括为将,代替廉颇。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但赵王坚持。
赵括到了前线,全部变更了军法,轻率地任用军官,用书上所学的理论与秦军展开正面交锋,结果因为不变通中了秦军的埋伏,赵军四十余万全部被俘,后被白起设计坑杀。赵国元气大伤,不久被秦将王翦灭掉。
2022-12-08
球球词典 阅读 21 次 更新于 2025-07-26 20:45:59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纸上谈兵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典故。其主要描述了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虽然对军事理论十分熟悉,但缺乏实战指挥经验。在长平之战中,赵括仅仅停留在纸上空谈,结果招致失败,成为后来被视为纸上谈兵的成语故事来源。它用来警示人们只有理论知识而无实际行动,空有学问却缺乏实践能力是不堪大用的。现在常常...

  •  铁血知识局 纸上谈兵说的是哪位赵国将领只会空谈兵法却打了败仗

    “纸上谈兵”这一典故就源于此役,它警示后人,在学习和工作中,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否则就可能像赵括一样,虽然理论知识丰富,但在实际应用中却遭遇失败。

  •  海南加宸 历史故事之纸上谈兵的典故

    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于是几十万兵士投降于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

  • 纸上谈兵的历史故事简短概述如下:成语来源: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源于战国时期赵国的赵括。虽然赵括生活的时代没有纸,但后人根据蔺相如的评价“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总结出了“纸上谈兵”这一成语。故事背景:公元前262年,秦国攻占了韩国的野王,切断了韩国上党郡与本土的联系。上党郡守...

  •  翡希信息咨询 纸上谈兵的典故(100字以内)

    纸上谈兵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典故,形容空谈理论而无实践经验。主要人物:赵括,赵奢之子,虽熟读兵书但缺乏实战经验。事件:在长平之战中,赵括仅凭理论知识指挥战斗,导致赵国失败。寓意:警示人们不要只满足于书本知识,应注重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