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诗词中常用“木雁”与“无双黄童”的典故,借以表达中庸处世与才能赞誉的深刻含义。“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出自《庄子·山木》。这则故事讲述庄子行于山中,见到一株枝叶茂盛的大树,伐木者却不砍伐,原因在于此木无用,不会被利用。庄子借机指出,看似无用的木,反而能得享天年,暗指中庸之道...
古文诗词常用的典故:木雁与无双黄童
木雁与无双黄童:典故中的智慧与赞誉
古文诗词中常用“木雁”与“无双黄童”的典故,借以表达中庸处世与才能赞誉的深刻含义。
“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出自《庄子·山木》。这则故事讲述庄子行于山中,见到一株枝叶茂盛的大树,伐木者却不砍伐,原因在于此木无用,不会被利用。庄子借机指出,看似无用的木,反而能得享天年,暗指中庸之道。后来,“木雁”被用来形容处在有用与无用之间的中庸处世,而“烹不鸣”、“不鸣烹”等则借以比喻无才者遭遇祸福,警示要谨慎行事。
“无双黄童”则源于《东观汉记·黄香传》。黄香年仅十二,便已博览群书,家境贫寒,却不受舅父龙乡侯的馈赠,皇帝赏赐其《淮南》、《孟子》等书,并誉之为“日下无双江夏黄童”。后“江夏无双”、“黄童”与“无双士”等词,常用来称颂聪明才智、才华出众之人。
“木雁”与“无双黄童”的典故,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对中庸之道的重视,也反映了对才华出众之人的高度赞誉。在文学作品中,这些典故被广泛运用,寓意深远,寓意着对人生智慧的探索与对卓越才华的欣赏。2024-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