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这一说法起源于西汉韩婴的《韩诗外传》。书中记载,春秋时期魏国大臣子质在位时提拔了一批只会阿谀奉承的下属。后来子质获罪逃到北方,却无人救助。他向故友简子哭诉此事,简子用“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春树羡葵,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焉”来比喻,指出子质提拔的人并非真正...
典故来源:这个典故源自春秋时期魏国的一个大臣子质。子质在得势时曾推荐过很多人,但后来当他失势并身处困境时,却发现这些人并不愿意帮助他。简子的比喻:子质向一个叫简子的人抱怨此事,简子听后以种树为喻,指出子质过去培养、提拔的人都是不值得保荐的人。简子说,春天种下桃树和李树,夏天可以...
杏林:指中医。这个典故出自晋人葛洪的《神仙传·董奉》。董奉给人看病从不收钱,只要求病人在病愈后种杏树,后来这些杏树结果,董奉又用杏子换谷子接济穷人。因此,“杏林”就被用来形容那些医道非凡或医德高尚的人。杏坛:指教育界。这个典故出自庄子的一则寓言,说孔子每到一处就在杏林里讲学,休息时...
在古代,“桃李”常被用作比喻,形象地表示老师通过辛勤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这一比喻源自于树木结果实的自然现象,将老师的教育过程比作种植桃树和李树,而学生则是这些树木所结出的硕果。二、桃李的历史典故 典故来源:春秋时期的魏国,有一位名叫子质的大臣。他得势时曾推荐过许多人做官。然而,当...
“桃李满天下”的典故源于春秋时期魏国大臣子质的故事:背景:子质因得罪魏文侯而到北方一位旧相识家中躲避,为了不给朋友增加负担,决定开学馆教学生以糊口。教学态度:子质收学生时不分贫富,一视同仁,且认真教学,希望学生们都能刻苦学习,成为有用之才。“桃李”寓意:学馆里有一棵桃树,子质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