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桃李”常被用作比喻,形象地表示老师通过辛勤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这一比喻源自于树木结果实的自然现象,将老师的教育过程比作种植桃树和李树,而学生则是这些树木所结出的硕果。二、桃李的历史典故 典故来源:春秋时期的魏国,有一位名叫子质的大臣。他得势时曾推荐过许多人做官。然而,当...
把优秀的学生称为桃李,是因为“桃李”在古代文学中被用作比喻培养提拔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这一用法源自西汉韩婴《韩诗外传》中的典故。典故由来:在《韩诗外传》中,魏国大臣子质曾提拔了一批喜欢阿谀奉承的下属,但后来在自己遇难时却无人相助。他偶遇故友简子,哭诉此事。简子用“春树桃李,夏得阴...
桃李出自“桃李满天下”的典故。详细解释如下:桃李的起源 桃李这个词源于古代文学中的比喻手法。成语“桃李满天下”形容学识渊博,广泛教授培养人才。在古代文化中,“桃”与“李”都代表着硕果累累的果实,因此常被用来象征培养人才的过程。这种用意在古人的文学作品中常有所见,成为一种脍炙人口的成语和...
桃李出自《庄子》中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个典故。详细解释如下:桃李,指桃树和李树,也用来象征所教的学生。在《庄子》的“外物”篇中,有一句话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的本意是桃树和李树不会说话,但它们的花朵和果实吸引人,人们自然而然地会被吸引到树下走成一条路。这个典...
出处典故:春秋时期的魏国大臣子质,曾保荐过很多人。后来失势,他埋怨过去培养的人在他危难时不肯帮助他。简子听后,用种桃树和李树的比喻来批评子质培养人才不当。这个典故后来成为“桃李”比喻学生的来源。“桃李满天下”的含义:这个成语形容老师教育出来的优秀学生遍布天下,是对老师辛勤育人的高度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