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敌于国门之外是一句常用的典故,意思是在敌人尚未来犯之前就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范。这个典故源于中国古代的历史故事。相传,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位智勇双全的将领名叫孙膑。他主张先发制人,御敌于国门之外,提倡积极主动地主动出击,以保国家的安全。孙膑曾经与齐王嬴政讨论战略,他告诉齐王说:“夫兵...
将敌人抵挡在国境外。这句话是博古在第五次反围剿时提出来的。1933年9月下旬,蒋介石国民党政府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根据地实行第五次反革命“围剿”。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废弃了过去几次反“围剿”斗争中采取的积极防御方针,实行军事冒险主义,提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的错误口号,要求红军在根据地之外...
【典故出处】:战国·邹· 孟轲 《 孟子 · 万章 》:「今有御人国门之外者。」 【 成语 意思】:御:抵挡;国门:京都城门,边界线。将敌人阻挡在境外 【通用拼音】:yu di yu guo men zhī wai 【使用频率】: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七字成语 【感 *** 彩】:中性成语 【成语...
“御敌于国门之外”。从1933年9月25日至1934年10月间,蒋介石调集约100万兵力,采取“堡垒主义”新战略,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这时,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红军中占据了统治地位,拒不接受毛泽东的正确建议,用阵地战代替游击战和运动战。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方针,企图以阵地战...
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博古和李德推行了“左”倾教条主义路线,他们提出的口号是“御敌于国门之外”。这一方针旨在通过阵地战和正规战在苏区外与敌人作战,以保护苏区的每一寸土地。然而,由于这一策略的错误,经过一年的苦战,红军未能取得反“围剿”的胜利。最终,在1934年10月,中央领导机关和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