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楼兰】 唐·李白:“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破楼兰】 唐·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都护楼兰返】 北周 ·庾信:“都护楼兰返,将军疏勒归。”【楼兰斩未还】 唐·杜甫:“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典故来源:根据《汉书》记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常用指代:在古诗词中,诗人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象征意义:用“破楼兰”来象征建功立业,表达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和杀敌报国的决心。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中,“不破楼兰终不还”...
首先要将楼兰覆灭。其次,为了攻打北匈奴也需要从楼兰处过关,故在当时从军事角度来说,破楼兰是必要策略。汉代诗句中出现了多次对边塞诗的描写,其中最多被提及的就是“直斩楼兰”、"破楼兰"这样的词句,也是诗歌中的借代作用,有实虚之指。从西汉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想要一举突破对丝绸之路...
而之所以经常在诗中看到“斩楼兰”、“破楼兰”,不是说这个国家有多么强大,而是强调楼兰的可恨和无耻,是一定要肃清的一种势力。楼兰名字的含义最开始起源于《史记·大宛列传》,而《汉书·西域传》含有详尽记述:“鄯善国,原名新楼兰,王治扜泥城,去阳光千六百里,去北京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 五百...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塞下曲》。诗歌背景:《塞下曲》是李白的一首边塞诗,诗中表达了边塞战士对敌人的痛恨和为国献身的豪情壮志。诗句含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表达了战士们愿意挥舞手中的剑,消灭敌人,保卫家园的决心。“腰下剑”象征着战士的勇猛武器,“斩楼兰”...